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幾年來,為了推動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廣東省多個部門陸續出臺不少相關政策,如高校畢業生辦企業一律不受出資數額限制,而且“免收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行政性事業收費,免收兩年勞動(人事)事務代理費,初次創業者還可以享受場地優惠”等。
但是,在大量利好政策支持下,據專業從事高等教育和人力資源研究的公司——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調查,廣東2007屆高校畢業生只有564人自主創業,僅占已就業畢業生總數的0.25%。
利好政策與創業群體“不接軌”
廣東金融學院金融系2005級的男生小謝,一直希望畢業后能創辦一家網絡公司,建成一個為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信息和平臺的網站,為此他專門到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長期實習。但是目前臨近畢業的小謝卻十分苦惱,他對記者說:“我十分想借助一些優惠政策來降低創業成本,可是學校從來不宣傳這些政策,就算我知道了也不清楚如何去辦理”。
小謝的無奈表明,眾多扶持創業的利好政策與那些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們并沒有完全“接軌”。廣東省政協委員陳東分析說,當前的大學生創業政策往往混雜在全民、全社會的就業創業政策當中,不容易為大學生所了解;即便大學生大體上知道這些政策,對操作政策的具體程序也缺乏相關知識,“現在牽涉到創業的有七八個部門,一個比較成熟的公司逐一去各個部門辦手續也不是件很輕松的事情,何況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這些推動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分散在各個部門,也減弱了這些政策的效力。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王爾新舉例說,政府財政并沒有設立專項資金來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小額無息貸款,也沒有吸引廣大的社會資本來參與這項事業,“目前僅有少量有意識的企業設立了零星的大學生創業基金項目,但相對創業群體所需的資金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大學生創業能力意識均不足
記者調查發現,高校畢業生本身創業能力和意識不足也是目前大學生創業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畢業于廣東仲愷農業學院的楊學成、蔡志礦、湯文輝在英德市望埠鎮下塘村雇了30多個農民租地種菜,然而一次熱帶風暴的突然造訪讓他們損失超過30萬元,還倒欠1萬多元工資。“如果不是后來英德市科技局破例提供了20萬元的借款,創業之路肯定夭折,大學生創業抗風險的能力太差了”。楊學成心有余悸地說。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林倫倫認為,絕大多數大學生并不具備足夠的創業技能和物質基礎,連創業所需的資本都難以聚積,“技術師范學院的生源主要來自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等欠發達地區,學校拖欠的學費累計都有1000多萬元,有錢去創業的學生是極個別的。創業至少需要一些本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在缺乏創業能力的同時,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還缺乏創業的意識。共青團廣東省委2008年底面向廣東39所高校共3900名2009屆、2010屆畢業生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僅有15.09%的應屆畢業生會積極主動選擇自己創業,這說明畢業生把創業作為就業首選的比例十分低。
打造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系統工程
業內人士認為,支持大學生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政府、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推動。
針對利好政策與創業群體不對接的問題,林倫倫提出,分散在各個部門處理的創業優惠政策應通過一定的方式“打包”,在更高一級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形成合力,才能獲得“1加1大于2”的效果。
針對不少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的問題,陳東認為,必須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和支持創業的輿論環境,才能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的積極性。“一方面,各級黨政部門要著力宣傳高校畢業生創業的重大意義、重要作用、成功經驗和示范典型,讓‘想創業、敢創業、能創業’成為社會的時尚;另一方面,教育部門、各高校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幫助高校畢業生提升創業信心和能力,強化高校畢業生的創業理念”。(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