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不是主流,但它原汁原味地存在著;也許這不是成為比爾·蓋茨的唯一道路,但它贏得了一代又一代年輕大學生的青睞。對于眾多大學生“淘金者”來說,創業,不為別的,只為了給年輕的歲月留一段美好的印記。
回望大學生創業10年的實驗歷程,我們從中感受到一種史無前例的校園變革速度。而這種變革背后,既是當下大學變遷的方向,也是大學理念變革的一個節點。
今年,是“創業教育”概念進入中國的第10個年頭,也是中國大學生創業實驗走過的第一個10年。回顧這10年,大學生創業給大學校園注入了眾多變革因子。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在大學,學生除了每天重復宿舍、食堂、教室或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很少涉足校外世界。
1998年后,網絡技術的興起,使越來越多學生開始走出校園,進而踉蹌“下海”,成了創業明星。
然而,隨之出現的網絡經濟泡沫,使大多數學生創業團隊陷入困境,許多當年懷揣激情的創業明星也漸次走出人們的視線。經過這段短暫的興奮、觀望和疑惑,眾多年輕的大學生創業者,開始重新尋找創業時代的夢想。
“精英”創業時代:沖動帶著理想奔跑
當今,經濟社會的多元化導致了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在獨立創業的世界潮流面前,一批優秀大學生懷揣著理想的沖動,紛紛“下海”創業以實現各自的價值。
1983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接著,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內的10多所高校如法炮制,并逐漸波及世界各國,成了一種世界潮流。1998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呼吁,在全德創造一種有利于大學生獨立創業的環境,使高校成為“創業者的熔爐”,并明確提出:今后5至10年內,將每屆畢業生創業率提高到20%,甚至30%。
同年秋,以“催生中國比爾·蓋茨”為名的中國高校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在清華大學舉行。雖然當時很多人并不明白大學生創業到底要干什么,但幾個月后,隨著第二屆創業大賽的開展,“易得方舟”、“視美樂”等一批學生公司紛紛試水。中國大學生創業開始進入一個淚水與汗水交織的“精英創業時代”。
理想的沖動與沖動地創業,成了這個時代大學生的一種時髦的“青春色”。
1999年,21歲的李玲玲還只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大三學生,然而在媒體關注下,她成了“全國大學生創業第一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回想過去,李玲玲說:“只因一次偶然機會,媒體將我推向社會的焦點。在不經意中,我從一個平靜的港灣被拋到大風大浪中。”
這一切,其實都源于她的一項科技發明。在1999年4月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專利博覽會上,李玲玲發明的一種防撬鎖捧得了金獎。此前,李玲玲發明的高竿噴霧器也獲得了專利。隨著這兩項專利的先后“曝光”,媒體將目光紛紛投向了她。
在媒體的輪番“轟炸”下,武漢××世博公司對李玲玲的專利技術產生了興趣。因為,在該公司高層眼里,李玲玲的兩項專利均貼近生活且具有實用價值,比較容易開發。于是,該公司主動提出與李玲玲合作。作為學生,李玲玲未來得及細想,便欣然接受了對方的提議。
從此,李玲玲走上艱難而短暫的創業道路。
當年,由世博公司出資60萬元,成立了天行健科技公司,李玲玲以專利入股,占公司40%股份,出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公司的經營范圍就是,將李玲玲的兩項發明成果進行技術轉化。但實際上,世博公司注資的60萬元卻一直未能如期到位。
然而,這只是李玲玲創業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在隨之而來的問題中,李玲玲意識到創業的艱辛與無奈。在沒有生產一件產品的情況下,由于雙方的巨大分歧,公司陷入困境。世博公司聲稱,他們雖然掌控天行健公司60%的股份,但李玲玲卻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世博的意圖無法貫徹到公司的運作中去。世博公司對高竿噴藥器試模后的產品很不滿意。而李玲玲透露,當時公司投資,更多的是想利用她的身份進行炒作,并非誠心關注兩項專利的市場化推廣。
2000年7月11日,在未經李玲玲同意的前提下,世博公司以天行健公司經營管理不善為由,通過媒體公告,決定將公司拍賣出去。因為,世博公司認為,天行健公司除了拍賣,“似乎別無選擇”。
同年,李玲玲退出公司,創辦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在這個網絡平臺上,李玲玲一方面利用知識資源優勢,開辟企業培訓;另一方面她還繼續開發、推廣她的防撬鎖專利產品---防盜門。該產品投入市場后,不僅銷量不錯,而且2003年成為湖北唯一一次性通過安檢的防盜門。但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隨著同類公司的蜂擁而至,該產品的市場空間迅速萎縮。
兩度失敗后,李玲玲決定進入大企業鍛煉和學習。2002年,在創業三年后,李玲玲走進人才市場,以一名普通學生的身份應聘進入廣東一家公司打工。對于過去的失敗,李玲玲自信地說:“幾年創業的磨礪,使我現在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當然,綜觀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創業實驗,確實也誕生了一批成功的創業者,但李玲玲們的失敗樣本,為下一代大學生創業轉型,準備了思想和經驗。
多元化創業時代:理想在現實中著陸
2000年后,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此背景下,大學生創業開始分化:創業已不再是那些擁有技術、成績優秀學生的“專利”,一些過去行走在傳統校園價值觀以外的“邊緣學生”也開始了創業實驗。至此,大學生創業群體進入到一個以普通學生創業為主的多元化時代。
地理上的“九省通衢”與歷史上的碼頭文化交匯,使武漢這座城市很早就有了活躍的商品經濟。這種濃郁的商業氛圍深深影響著這個城市的每個人。
10月的武漢,天氣漸涼。而湖北經濟學院門前的一排商鋪,卻一路升溫。飯館、飾品店、書店等商鋪,學生老板走了一撥,又新來一批。雖然這排商鋪只有百余家,但這里就像是學生創業的一個“孵化器”:學生老板在這個相對單一的市場里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經驗后,漸次“下海”。
湖北經濟學院計算機專業大四學生馬俊煒,就是從這里“下海”的。由于中學時就喜歡經濟,2004年9月,剛進大學,他就開始去武漢大學報名輔修經濟學第二學位。為了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2005年初,他拿著平時積攢下來的3萬元零花錢,在學校門口開了家飯館。因創業之初,未來得及進行市場調查,小飯館經營不到半年,投資成本全部虧空。這次失敗,讓馬俊煒對市場的“脾氣”有了深刻認識。于是,他給自己定了條清規:不熟悉的行業不做,沒有資源的行業不涉及。
2006年下半年,在武漢大學輔修第二學位時,恰好與兩位和他一樣有著創業愿望的同學相遇。三人一拍即合,一起“下海”。不過,與上次創業不同的是,其中有位同學家里開了一家大型的民營電器公司。依托這樣的資源,三人很快合伙在武漢市徐東超級市場注冊了一家貿易公司,一邊做這家民營電器公司的代理業務,一邊利用各自資源,開拓新業務。
嫁接電器公司已有的銷售網絡和人脈資源,市場迅速鋪開。在現有的資源上,能否經營其他業務?于是,三人商議以電器銷售為主,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就這樣,家在山西大同的馬俊煒,將家鄉的煤運到武漢,再通過已有的銷售渠道銷往各地。
這次創業由于公司定位準確,他們很快做成了一筆生意,盈利100多萬元。根據按勞提成的分配原則,馬俊煒最終分得20多萬元紅利。他因此也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成功的喜悅并沒有讓他停止夢想,去年以來,股市一路看好,于是,馬俊煒又將20多萬紅利全部投入股市。截至6月,他的20多萬元已在股市“滾”到近40萬元。
“賺錢的多少并非衡量創業成功與否的標志,我創業并非要賺多少錢,而只想了解市場,積累一點實踐經驗罷了。”馬俊煒說,他最近還準備拿出自己創業的部分收入資助班上的貧困同學。
同樣是在湖北經濟學院,該校藝術與傳播學院數碼藝術2004級學生朱巍的創業過程,看上去并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但這個22歲的男孩,腦子里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創業夢能“落地生根”。
說起他的創業,其實還是從大一兼職打工開始的。因自幼對電腦頗有興趣,2004年剛進大學的朱巍,在武漢廣埠屯電腦城找到一份組裝電腦的工作。雖說工種是組裝,其實裝機、銷售、業務樣樣都干。通過兩年多的打工,他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營銷經驗和客戶資源。
去年8月,在同學楊經煒父母的資助下,他將兼職學來的經驗直接復制過來,和楊經煒一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集組裝、銷售于一體的武漢煒博電腦有限公司。
而按高科技產品的市場運營規律,經營電腦組裝業務,最重要的是要有便捷的進貨渠道和充足的流動資金。否則,在電腦城這樣龐大的專業市場內,很可能被對手擠垮。因為,電腦城內的大多數公司都有充足的流動資金用于現款進貨。于是,在楊經煒父母的幫助下,他們公司湊足30多萬元啟動資金,正式掛牌營業。
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公司創辦不久,因進貨渠道不暢、資金回籠慢、客源少等原因,第一個月公司虧了3000余元。初嘗失敗滋味后,朱巍針對市場形勢,決定改變經營策略,將原來顧客現金買貨改成限期支付,將最初的來店購貨調整為送貨上門,并實行薄利多銷策略,將單機價格降至市場平均價以下30至50元。很快,公司就在原本飽和的市場內占據了武漢20多所高校的學生市場,公司也扭虧為盈。
然而,策略調整后,新的問題出現了:由于顧客可限期支付,這樣公司每銷售一臺電腦,賬戶上就少了一筆資金,現金進貨便成了問題。通過其他渠道融資吧,可能性不大;與電腦配件商“白條”式交易吧,更不可能!因為,公司初創還沒有信譽。怎么辦?
為了度過難關,朱巍根據電腦的銷售頻率,錯開銷售高峰與進貨高峰,確保每天用現金與供應商結賬,從不拖欠貨款。這樣,苦撐了一個多月后,獲得了供應商的信任。如今,他們公司只需每周與供應商結一次賬,資金周轉不僅有了保障,而且公司只需5萬元現金就可順利運轉。
朱巍說,現在他們公司每月營業額已達30至40萬元,每月利潤也在2萬元左右。今年3月,正值市場旺季,當月公司利潤達到2.9萬元。他自信地說:“現在我是在用心學習市場經驗,畢業后,并不想就業,準備和幾個同學一起去江西創辦一家電腦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