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第三季度,不斷有萬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總量下降的好消息從各地傳來,但今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卻在中國節能減排論壇上不客氣地指出,相當一部分地區仍然把發展GDP當作硬指標,把節能減排當作軟指標。不計環境代價發展經濟的局面,將有可能阻礙“十一五”規劃中能耗和污染物總量兩個約束性指標的完成。
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這兩項中央政府考核的主要污染源出現了多年來首次下降的局面,但解振華卻說,一個必須警惕的情況是,最近一段時期,不少地區重工業建設的勢頭非常強勁,比如占二氧化硫排放量70%的鋼鐵、電力等6大行業第三季度同比增長20%,我國產業結構重型化的格局仍然沒有得到改變,經濟發展由偏快向過熱發展的危險還存在,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的總量已經超過了環境容量。
解振華的觀點在論壇另一位發言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齊建國那里得到印證。他解釋說,中央的政策是“扶大壓小”,淘汰污染嚴重工藝落后的小企業,但由于政策是先扶大,后壓小,而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還不完善,最后是大的替代項目一批批上馬,但應該被取締的工藝落后的污染企業卻可能以種種理由繼續生存,有的是在地方政府保護名義下存活,有的是轉移到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
齊建國說,扶大壓小的中央政策有可能在地方被執行走樣,直接的后果是國家環保的力度已經持續加大,但重化工業沒有因此放慢增長的速度,反而通過扶大而擴大了產能,拉動了整體經濟加速增長。
重化工業的地方投資沖動在幾周前環保部門的會議上也被提及,當時環保總局有關領導就指出,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個市就有四個相同功能的煤化工基地,而周邊陜西、寧夏等地還正在建設若干個功能完全重復的煤化工基地。
解振華說,目前節能減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被中央政府關注,今后一段時期不僅會有密集的政策、法規出臺,在資金上中央財政也持續加大力度,尤其在鼓勵落后產能的退出方面,比如中央財政將會有20億元以轉移支付的渠道給到地方,鼓勵那些淘汰落后產能有成效的地區。(劉世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