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平原南端,位于長白山和渤海的中部,在東經122°25′9″-123°48′24″;北緯41°11′51″-43°2′13″之間。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華北部,屬于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點在法庫縣境內,海拔高度為447.2米;最低處在遼中縣于家房鎮,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
沈陽屬于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降水分布由南向東北和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沈陽一年四季分明 ,冬天比較漫長,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熱而多雨,空氣濕潤;秋季短促,天高云淡,涼爽宜人。
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地處渾河(又稱沈水)之北,中國古代習慣于把水的北面稱之為陽,沈陽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沈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72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風光旖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周代(約公元前11世紀)以前隸屬營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221年)屬于遼東郡;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稱侯城;遼代(公元960年-117年)置沈州,并用土夯筑城墻,這是沈陽建城之始;金代(公元1127年-1279年)沿用沈陽之名;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重新創建城郭,改稱沈陽路;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成為大清王朝的都城。清統一全國后,1657年在沈陽設奉天府;1945年,恢復沈陽名稱;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使古老的沈陽回到人民的懷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