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境內最早出現人類是在7200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燕國的重鎮,肅慎、東胡族人活動于這一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這里隸屬遼東郡,西漢沿用此制,并已建有城市,稱為“侯城”,東漢時期,沈陽分為南北兩處,南部繼續隸屬于遼東郡,而北部則隸屬于玄菟郡。
三國時期,沈陽為幽州所轄,從西晉開始,以遼河為界,東西兩邊分屬玄菟郡、昌黎郡管轄,從十六國的北燕起,遼河以東為高句麗所據,直到隋代。
隋朝時期,以遼河為界,分設燕郡和遼東郡,唐高宗后,屬安東都護府轄區。
宋遼時期,遼太祖于公元921年移居此地,修筑土城,并在沈陽設沈州,之后,經過金代,在元朝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改沈州為沈陽路,這是“沈陽”一名正式出現,因位于沈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明朝沿用沈陽一名,為“沈陽中衛”。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到沈陽,開始修建皇宮,即今沈陽故宮,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升沈陽為盛京,清朝遷都北京后,沈陽成為陪都,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設奉天府,沈陽則又稱奉天,有“奉天承運”之意。光緒年間設奉天省。
民國初年沈陽屬于奉天省遼沈道,為奉系軍閥的統治首府。
1923年,設立沈陽市政公所;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統一;
1929年改為沈陽市;
1931年,日本侵略軍陰謀策劃了“九?一八事變”,之后,9月19日便侵占了沈陽,改名為“奉天市”,沈陽人民便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亡國奴生活;
1945年,抗戰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的名稱;
1946年,國民黨政府接管沈陽市;
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后經多次行政級別、區劃調整,形成了現在轄9區1市3縣的行政區劃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