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二個問題,關于經濟發展的目標,一定要鮮明地提出“質量優先,中速持續”的原則。
對大眾提的口號不要太模糊,如“又好又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對,但比較模糊?!百|量優先,中速持續”比較簡單明了,即把我們持續30多年9%、階段性10%的增長率,按照客觀實際,降到7-8%。兩三年前,我提出GDP增長不要搞那么高,多數人不同意,認為中國需要高速度?,F在看,客觀規律教育了我們,中國發展速度要遵循規律。所以質量要優先,質就是有投入產出水平的速度。中速是中國概念的“中”,國際上4-5%是中速、7-8%是高速,10%是超高速,而我們認為GDP增長7-8%是中速,保持就行了,偶爾下到6.5%也不要緊張。要抓住質量的核心,建立GDP評價體系,以統計局的真實數據為基礎。同時,要強調法制化,將其寫進中央十八大報告和政府的綱領中去。
“中速持續”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平衡、和諧、可持續,是經濟、環境、政治、社會的綜合體現。二是投入產出比,它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勞動生產率是第一類指標;對能源、資源的消耗是第二類指標,對電、水、礦、資金等都可以明確指標,簡單的就是單位GDP消耗;第三類是對環境的污染和影響,在經濟增長中要考慮代際責任,即要對下一代負責;第四類是分配,速度上去、財富增加了,但是相當多的老百姓沒有切身感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國沒有基尼系數的統計分析,要下決心研究推出中國的基尼系數,水平高低是一回事,但要把這個數弄清楚。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一個數字的正面效應,沒有看到它的負面效應,一些政策出現的負面效應,實際上對沖了它的正面效應。如鼓勵汽車消費,賣了一堆車,汽車產量上去了,路上堵車又限號、搖號,新增20%新車要使原有存量100%的人為此做出犧牲。對效益,一定要講對沖,要量化。
第三個問題,關于GDP下降會危及就業的問題。
有人說,GDP降到8%以下就很危險、會大量失業,我們承受不了。經濟學研究的最普遍方法是假定各項客觀條件、內在機制、各種要素不變,在它們不變的情況下這個規律才起作用。我研究過,這個數字的源泉之一是某個經濟學家所做的測算,即在經濟增長9-10%的時候每年人口、就業的增長,比如就業新增1000萬人時需要GDP的增長率是10%,從而得出GDP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會影響100萬人的就業,增長10%解決1000萬人就業、增長9%解決900萬人、到8%就是800萬人。我認為這個算法是錯誤的,以訛傳訛,導致提法也不對。它只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有效,而現實是動態的,怎么能不變呢?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動都會對其有影響。同樣一個投資數十億元的電廠,國外安排幾百人就業,而中國需要上千人,對中小企業而言,幾十億元的投資,能容納數萬人就業,其中變動的因素非常多。我認為有的假定在一些前提下是科學的,而在現實的動態條件下卻是個偽命題,遺禍無窮。
GDP適當的、符合實際的下降對就業不構成威脅,還因為我國勞動力就業需求在下降,比如說現在這一代一年少生多少人,每年新增就業需求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減少了一半,那會兒是1500萬-1600萬人的高峰,現在是七八百萬人。單位GDP的就業需求少了,但是單位GDP支持就業的潛力仍很大。遼寧最困難的時候,1999年到2003年進行國企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社保改革,那時候GDP年增長率就是4-6%,大量職工下崗失業,實踐證明,我們有能力解決就業需求,有能力承受高就業增長率。實際上我們已經承受了,2012年第二、三季度,GDP到了7.6%、7.4%了,就業有什么大問題嗎?沒有,再低點也沒有問題。2008、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已經化解了部分就業矛盾,眾多農民工回鄉,許多有了新的工作崗位,其中既因為我們的拉動措施,也有他們自己回鄉創業的因素。本次經濟下滑,就業問題已不十分突出了,有些地方還是招工難,所以要從實證上、規律上分析,不要脫離實際拿著就業問題嚇唬人,非要人為地拔高GDP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