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新華社記者)變化的數字,永恒的民生。描繪中國未來五年發展藍圖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5日提交兩會審查、討論。站在總結“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的交匯點上,透過一項項有關民生的數字變化,可以感受到這十年中人們生活已經和將要發生的改變。
細節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增長”
2010年,湖北城鄉收入分配格局出現了“十一五”期間的一個歷史性拐點:湖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了12.8%和13.5%,農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我國“十一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9.7%和8.9%,成績來之不易。然而對于一些普通百姓來說,這項指標與切身感受還存在一定差距。
對此,“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5年達到26810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0元以上。
細節二: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回首“十一五”的1800多個日子,有這樣一天令人難忘——2008年9月1日,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1.6億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意味著我國全面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
這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永載史冊的豐功偉績,也是“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為改善民生而實施的重大政策之一。
“十一五”期間,全國財政教育支出累計4.45萬億元,年均增加22.4%。在國家助學制度方面,財政投入從2006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億元,覆蓋面從高等學校擴大到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共資助學生2130萬名,還為1200多萬名義務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
為了推動從“有學上”向“上好學”邁進,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還在教育發展重點工程中明確了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農村學前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等十方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