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一次會議除了討論國家機構領導人和全國政協領導人人選建議外,<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將在會上討論。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在大部門制改革上,是重要的智囊機構。該學會副秘書長沈榮華2月26日向本報記者表示:"從可操作性的角度講,以大部門制為重點的這一輪機構改革,最好分步進行,循序漸進。既抓準時機,又考慮現實可行性。"
早在2006年1月,沈榮華就和學會秘書長高小平(2月22日政治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學習會上,兩位主講人之一)一起,率先提出了"寬職能、少機構"的政府機構改革新模式和"大部門制"的概念。當時他們舉出的一些重點改革部門包括大交通、大文化、大農業、大環保、大能源等等。
那么2008年誰先試點呢?有專業人士推薦了四個部門,它們是:能源、運輸、環保和就業。
群眾意見最集中部門優先
盡管各個專家方案對于新一輪機構改革有不同的設想,但是分步驟試點進行,已經成為共識。
一位地方編制辦公室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去年12月,盡管行政機構改革的方案尚在討論,但在全國編辦主任會議上傳出消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應該先抓群眾最關心、意見最集中的關鍵重點領域,以及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
2007年,由行政管理學會牽頭,組織了多位專家研究政府職能和機構改革問題,并且將相關研究報告上交國務院參考,得到了國務院相關領導的重視。
沈榮華表示,他的看法是,能源、運輸、環保等部門意見比較集中統一,有條件列入第一輪大部門改革的試點。
據專業人士分析,能源部很有可能成為本輪機構調整第一個亮相的"大部委"。其"三定"和領導班子已經基本確定,有望在全國兩會之后公布。
而對于此前外界關注的農業、文化、衛生、金融等領域,沈榮華則表示,這幾個領域整合的難度更大,目前即使在學界,是否有必要整合各部門職能、如何整合,意見也尚不統一,是否列入第一輪改革試點現在還有爭議。
"目前國務院組成部委有29個,如果能通過幾輪改革,每次調整兩三個部門,就能壓縮到21-22個,機構調整基本就可以到位了。機構數量不在多少,關鍵在于保證政府全面履行職責。"沈榮華說,盡管目前發達國家內閣部門普遍少于20個,日本甚至只有11個省,但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國情,部委和其他機構總數也不宜過少。
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對于專家和政府來說,本次機構調整,最重要的是政府職能轉變,而非一味在部委數量上做減法。
在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的工作規劃中,"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和實踐"被列為重點選題,"政府大部制改革推進策略"被列為一般選題,也可見出端倪。
"大部門制改革主要針對的是政府設置不合理,職責交叉、權責脫離、效率不高等問題,并非要削減政府規模和公務員數量,相反,一些部門還應該得到重點加強。"沈榮華說。
前述地方編辦負責人透露,目前中央傾向于重點加強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認為這些方面"應該管而沒有管好"。沈榮華說,這些領域涉及環保、社會保障、民政、公共安全、衛生、教育、就業和城鄉建設等多個部門。這些領域不一定實行大部門制,但是其職能應該在新一輪機構調整中得到加強。
同時,沈榮華也認為,這一輪機構調整不會像前次一樣,引起大規模的公務員裁員。2007年,學會曾經受有關部門委托,做過中國現階段官民比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公務員結構問題急需改善:中央政府的公務員數量相對偏少,而縣鄉一級公務員數量偏多。
根據行政管理學會統計,經過此前5輪機構改革,從1980年到2005年,國務院工作部門從100個精簡到52個,在編中央公務員減少了67.3%。很多部委司局處的設置卻沒有減少,出現了一個涉及全國性工作的處室,只有兩三名工作人員的情況,不少部委不得不通過大量從地方借調工作人員來解決這一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