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家國情懷推醫改 三年實踐聚共識--我國深化醫改三年取得階段性成效
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雖遇千難萬阻,但由于推行者的家國情懷,全社會的理解支持,這一涉及13億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在三年的實踐中終于凝聚成共識,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制度優勢”催生“階段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走過農村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風風雨雨,卻遲遲沒能走出醫改的困境。衛生部部長陳竺說,當時曾一度認為醫療衛生事業能夠通過市場化來解決,因而對衛生事業投入相對不足。直到2003年,我國有醫保的人仍只占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廣大農民和沒有醫保的居民,只能“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比較普遍。
醫療事業的屬性問題從2006年開始得到各方關注,最終明確“在基本醫療上必須由政府主導,強調其公共產品的屬性”。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醫改堅持群眾利益至上,貫徹群眾路線。這樣的方向和路徑,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取向,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前提。”
短短三年,中國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以藥補醫機制在基層醫療機構得到破除;各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累計覆蓋近2億人群;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
2003年艱難起步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進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階段,已如利刃劃竹般順利,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同步推進和完善的,還有城鎮居民醫保、職工醫保。截至去年年底,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覆蓋率均超過95%。
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說,“醫改剛起步時,我們這些參與者、推動者,是決心大于信心、勇氣大于底氣。現在,信心和底氣都增加了。”尤為重要的是,實踐證明醫改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路徑是可行的,這比成效更為重要。
“民生至上”成就“德政口碑”
三年醫改,重點在基層,成效也凸顯在基層。
湘西的大山、貴州的苗嶺、云南的傣寨、青海的藏區……在這些偏遠地區,孫志剛一次又一次被基層群眾和患者感動:“我到湘西農村,農民提起醫改,不斷喊‘共產黨萬歲’;我到貴州云南的一些地方,那里的老百姓拉著手不讓走,雖然話語不多,但那是發自內心的感謝。”
陳竺表示,醫改獲得初步成效,得益于我國政府“民生至上”的執政理念。此輪醫改重點在農村,隨著保障制度的完善、籌資水平的提升,醫改開始將一些重大疾病納入大病保障。陳竺說:“目前有8個大病種包括宮頸癌、尿毒癥等,在試點的基礎上已全面推開,僅去年就有20多萬患者獲得補償。”
曾擔任此輪醫改方案起草組副組長的張茅表示,當初設計方案時,就把群眾的訴求作為醫改的主要內容,堅持從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出發。如今,13億人被納入醫療保障系統,大部分農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扛”。
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科住院醫師焦崢說,2007年前病房收治的多是醫保病人,農村來的病人很少。現在,消化科的病床數翻番,每天50多名病人中,大部分是參加新農合的病人。
讓陳竺津津樂道的是,反映國家整體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標明顯改善,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降低,而且反映城鄉差距的兩條曲線趨向合攏。因為醫改方案安排了中西部孕產婦免費分娩的政策,使我國的住院分娩率超過96%。
走過風雨,彩虹在前
聚焦醫患關系的電視劇《心術》之所以能夠持續熱播,從另一個層面表明了社會對醫改的關注程度。張茅曾兩次約見《心術》作者六六,鼓勵她客觀地展現醫患矛盾,真實地展示各種沖突。“只有直面問題和矛盾,才會找到化解的辦法。”張茅說。
“三年醫改一路走來很不容易,遇到很多非議和阻力。”孫志剛感慨地說,現在取得的成績讓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那就是“方向正確、路徑清晰、效果明顯”。
實地考察過中國醫改成效的各國同行,對中國醫改都給予肯定評價。法國專家介紹本國情況時,打出第一張幻燈片就是“與中國醫改同行”。
三年醫改實踐,還在基層實現了醫患關系的改善。上海市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團隊隊長嚴正,長期堅持為社區居民服務,陸續有51位老人將家里的大門鑰匙交給嚴正。這不僅方便了嚴正更好地照顧老人,更是對一位社區醫生的絕對信任。
說起公立醫院改革,張茅表示,當前要抓緊把試點城市的改革經驗總結推廣,2015年全面推開,讓公立醫院改革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醫改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形成合力。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尹力表示,十二五期間,藥品電子監管的實施范圍將從基本藥物擴大到所有藥品,充分發揮電子監管在打擊假劣藥品、追溯和召回問題藥品方面的作用,全力維護群眾身體健康。
醫改是長征,“三年”結束了,醫改還在繼續。面對成績不沾沾自喜,面對困難不妄自菲薄,進入深水區的中國醫改,已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氣。
中國醫改,風雨走過,挑戰仍在,彩虹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