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西安12月21日專電(記者楊一苗、顧玲)“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我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目前我國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三大體系已全面建立,這為城鄉居民構建了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
新農合為農民建起“生命線”
元旦前夕,陜西農民周丁子聽說今年的新農合結余資金還能進行二次補發,這讓她感到非常意外。因為患有腦梗和高血壓,這位69歲的農民前不久在鎮衛生院住了兩次院,一共花了1000多元錢,通過新農合報銷了600多元。周丁子說:“我跟老伴都有病,要不是參加了新農合,家里的大部分收入就都用來看病了。”
周丁子所在的陜西省藍田縣胭粉臺村是一個貧困村,村委會主任陳佐生告訴記者,過去村民都是“小病扛、大病拖”,現在有了新農合保障,得病了都會及時去醫療就診。不僅住院能報銷,陳佐生還發現,現在得了感冒這樣的小病,去村衛生室打針買藥也能報銷。他說:“我感冒在衛生室買藥花了6元多錢,也能報銷3元錢呢!”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已達到8.35億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的96.3%。不僅得了大病住院有保障,我國還普遍開展了新農合門診統籌,既保了大病又兼顧了小病。截至2011年9月底,超過90%的新農合統籌地區開展了門診統籌。此外,政府的持續投入正逐步解決基層醫療機構設備陳舊、人才缺乏、管理不足等問題,各地也在探索異地就醫及時聯網結算,按病種、按人頭付費和總額預付等方便農民看病的新舉措。
記者采訪了一些農民、政府官員和專家,他們普遍認為,一張看不見的醫療保障之網已經在中國社會保障最薄弱的農村形成,雖然這張網目前還不能兜住農民看病就醫的所有問題,但它所起到的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等問題的作用顯而易見。
城市人口進入“保障線”
我國從1998年開始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但城鎮非就業人群的基本醫保問題曾是我國醫保制度的薄弱環節,包括城鎮未成年人和沒有工作居民的這兩大群體數量巨大、看病難問題突出。從2007年開始我國試點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目前已在全國全面推開。
據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介紹,政府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大投入,資助城市中“一老一小”、大學生以及流動人口參加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中央還專門投入資金解決近800萬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歷史遺留問題。
同時,各地探索了方便居民就醫、降低醫療成本的多種經驗。在山東省濟寧市,參加醫保的城鄉居民在住院時可以享受“先診療后結算”的服務。前不久,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居民林淑娥老人在當地“新農合”醫療服務中心辦理了結報手續。她今年繳納了30元的基金,卻報銷了2000多元醫藥費。當地從2006年起,實行城鄉一體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凡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未享受公費醫療的社區居民均被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據了解,天津、重慶、寧夏等地也都在探索基本醫保制度城鄉統籌改革,以省為單位進行基本醫保制度城鄉統籌。
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34億人和1.87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大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已覆蓋大陸超過93%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