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充斥北京、河北、天津市場的一些油品,可能來自泔水油、炸貨油、動物廢棄油脂。近日,記者暗訪多家“地溝油”黑窩點,其日加工能力合計已近百噸,加工工藝、提煉設備經過多年“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其油品識別也愈發困難;通過“地下渠道”不斷流向食品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甚至以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6月29日京華時報)
有網民戲稱,地溝油是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后的中國第四桶油。看完新聞后,才覺并非全是戲言。地溝油產業鏈之大之完整,讓人震驚,而專家的冷漠與監管的缺失則讓人失望。下面試以“三言二拍”模式評之。
一言:“北京有數千人從事這一行當,各有分工,合作緊密,年產值幾個億”,一位曾做過多年“地溝油”生意的知情人說。地溝油之所以泛濫成災,全在一個“利”字。據統計,食用油的價格是1噸6000元。而地溝油的成本大約為300元,提煉出來的地溝油可以賣到1噸3000元。這種暴利導致“地溝油”行業一年的總利潤達到15億-20億元,比整個廣東省的制造業的利潤加到一起還要多。而職業掏地溝油者一個月的收入可上萬,相當于一個高級白領。在利益驅使下,鋌而走險,發昧心財的自然大有人在。
二言:“我們各種證件齊全,不怕檢查,甚至通過了QS認證”,一些工廠負責人說。加工地溝油的不但有黑作坊,而且還有不少手續齊全的正規加工廠。一些頗具規模的加工廠大多存在了十幾年。有了合法手續,就有了販賣地溝油的通行證,這也就不難解釋地溝油為何能夠很順利的賣到批發市場和部分超市,進入到尋常百姓的餐桌了。但合法工廠干著不合法的勾當,能只怨工廠嗎?
三言:“何東平都承認自己說的不對,為什么還要把這個問題看得那么嚴重”,一位衛生部權威專家如是說。曾有媒體報道,長期從事油脂研究的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噸到300萬噸,中國人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雖然后來何教授澄清,說自己沒有對全國的地溝油狀況進行過調查,也沒有說過有300萬噸地溝油回流餐桌。但他也指出“人吃了以后,對人致死不至于,但是從道理倫理上,讓人受不了。”與何東平相比,衛生部的專家淡定了許多。
一拍:監管干什么去了?面對地溝油的泛濫,公眾都會問這個問題。當記者通過艱難追蹤,挖出地溝油的重大線索時,北京市監管部門卻用一盆冷水澆滅了記者的熱情。城管、市政管委、工商、質檢互相踢皮球,都強調此事不歸自己管。食品安全確實不是一家能管得了的,需要互相協作。2009年北京市政府正式轉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部分領域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意見》,對模糊領域進行職責劃定,以解決實際監管中出現的監管空白和交叉問題。但如今看,這個問題并沒解決好,至少在地溝油上是這樣。目前,北京市主要領導專門作出批示,公安、農業、質監、工商、衛生等部門全面開展食用油生產加工、進貨和使用環節的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并著手研究案件線索的偵破和長效機制建設。但愿這次各有關部門能精誠合作,有所收獲。當然,更希望看到今后這種協作,不是在領導的命令之下,而是出于責任感。
二拍:沒法檢測就聽之任之嗎?地溝油遍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遇到了檢測之困。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說,目前,還沒有檢測“地溝油”的有效辦法。檢測方法有不少,但是存在不能用一種檢測方法檢測所有來源的“地溝油”的缺陷。精煉的“地溝油”,更是很難檢測出來。但檢測不出來,并不證明地溝油的危害不大,也不能就此就聽之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己做不來的,可以學學別人。比如日本政府治理地溝油有三招:一是政府高價回收地溝油,二是給回收來的廢油立刻加入蓖麻油以防重新被食用,三是對食品衛生實行有效的社會輿論監督。美國則實行“一票否決”,餐館如果私自將地溝油賣給其他機構或個人,一經發現,將被停業。這些方法做起來并不難,關鍵看決心。
食品安全問題說到底是個管理和監督問題。地溝油目前難以檢測,除了加緊技術攻關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監管上下工夫,不大意、不懈怠、不扯皮,有決心、有行動、有協作,如此地溝油的問題并不難治理。如果管理太懶惰,監督太滑頭,問題拖太久,地溝油成三氯氰胺、塑化劑第二,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