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只有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讓道德敗壞者受到法律的嚴懲和社會的唾棄,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切實保障
資料圖片:4月11日或更早時間生產的饅頭標簽上標注的生產日期卻是4月12日(4月12日攝)。“用色素化妝的饅頭,居然能夠堂而皇之擺上大超市的貨架”,“‘健美’豬肉、‘回爐’板鴨、‘染色’饅頭,還有多少問題食品隱藏在我們身邊”……上海多家超市銷售違法使用色素的饅頭產品被媒體曝光后,迅速引起公眾的質疑。食品安全領域為何頻頻拉響警報,企業(yè)的道德底線和政府的監(jiān)管力度都成為拷問的對象。新華社記者裴鑫 攝
上海“染色饅頭”熱氣尚存,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沈陽“獸藥豆芽”又在瘋長……
短短數天內,如此密集的曝光,說明全社會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也印證了日前溫總理的判斷:“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食品生產的確是個良心活。無論現代化的流水線,還是傳統(tǒng)的小作坊,生產過程都可謂“天知地知良心知”,而消費者只能“眼不見為凈”。因此,一個社會如果道德滑坡,食品安全往往是重災區(qū);反過來講,提升食品安全指數,道德重建是重要一步。
道德對于市場經濟的意義,無需多言。而如何拯救道德,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一方面,善行義舉的弘揚、苦口婆心的勸說固然重要;另一方面,也要警醒:那些有毒食品制造者,往往也曾是高喊“社會責任”的企業(yè)。
這也說明,良心的盾牌并非總是可靠,道德的血液并不總能自我生成,尤其是對企業(yè)來說。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以股東利益和利潤最大化的組織那里,公眾健康永遠不是一個首要的議題。”如果沒有一定的約束,食品生產者很容易在利益的驅使下鋌而走險。
市場經濟既是“誠信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我們可以提倡企業(yè)流淌道德血液,卻必須正視企業(yè)逐利的現實;我們可以提倡企業(yè)的道德自律,卻并不能把“寶”全部壓在良心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