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現象
監管介入總在媒體曝光之后
記者梳理發現,從近期曝光的“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瘦肉精”豬肉、“牛肉膏”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頭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馬后炮”監管,并不少見。
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從當年3月起三鹿集團、有關部門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反映,在前期長達四五個月時間內,各級檢測機構先后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驗,“均未發現問題”。直到9月被媒體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業才開始“徹查”。
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中,當地的假葡萄酒業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條龍”,甚至帶火了當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劑及制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標簽廠家,而當地的監管部門竟“渾然不覺”。直到被曝光,才開始“迅即”介入……
在疑云未散的“瘦肉精”事件中,有關部門排查后對外界稱,確認的“瘦肉精”陽性生豬主要集中在河南濟源周邊四縣市。而“巧合”的是,媒體所曝光的,也是這四縣市?!案阏{查的媒體掌握得這么準?沒被曝光的就全都讓人放心嗎?”采訪中,一些百姓仍心存疑慮。
■ 調查
部分監管人員“每天就想著如何創收”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現行體制下,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執法為利”。
山東某縣質監局一位食品審查員曾多次向記者反映基層監管問題:“現在的財政供養機制不是很順,收費罰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約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資福利就從收費、罰款中出。如果說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車運營是‘釣魚執法’,我們現在就變成了‘養魚執法’,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完成‘創收’任務?!?/p>
據了解,這樣的現象并非個例,浙江一名基層監管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有的年份幾個月可以不干活,因為“前期努力”,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創收”任務。
記者在“質量技術監督人士的網絡家園”——“中國質量熱訊”網上看到,有些帖子說“我們的工資來源于企業的違法所得”,“只要給了錢,立馬變成甜瓜臉。能否吃上飯比有沒有面子重要些”。
此外,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壓力,也削弱了監管力度。
■ 觀點
“監管部門失職不能免責”
一些專家指出,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雖然部分人員確實存在失職、瀆職行為,但法律法規對于如何判定監管部門是否履職到位,缺乏明確界定。每次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后,監管部門“理直氣壯”地把矛頭指向肇事者,但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的失職卻易被忽視?!斑@種現象一定要杜絕,監管部門也不能免責?!鄙綎|大學社會問題研究專家馬廣海說。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監管一旦不及時,極易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強化監管是重要的突破口?!陛浨閱栴}專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陳月生等專家認為,應從問責“查處比曝光慢半拍”現象入手,鐵腕查處失職瀆職、以權謀私、執法腐敗、部門牟利等行為。
“我們常說食品安全問題是‘九龍治水’,為什么?這在經濟學上存在著‘搭便車’的尷尬。”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锫說,食品的監管部門眾多,每個監管環節都會認為,我這里沒管住,自然會有別人來管;反過來,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問題反讓其他部門“搭便車”,破除這種職權交叉的體制勢在必行。
專家建議,按照查獲情況重獎舉報者,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讓不良分子無藏身之地,從而凈化食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