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的風吹草動吸引著全社會的關注。6月17日,本報報道部分醫保目錄藥品悄然漲價,當天,國家發改委即發出文件,要求各地徹查此事。6月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就此事接受記者采訪。
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企業自行調價不合理的,要勸誡其恢復原價。如果企業不聽規勸,地方價格部門有可能建議招標采購部門取消其招標資格。如果企業對失去中標資格依然不在乎,也可以將情況向國家醫保目錄制定部門反映,建議重新研究其醫保藥品資格。
藥價虛高,問題出在哪兒
不同的人對藥價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士看來,藥價反映的問題不單純是價格,而是體制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如果體制順了,市場充分競爭了,根本不需要政府管理價格。現有的以藥養醫體制、醫療領域收入分配制度的扭曲,造成了藥價的扭曲。
“醫院還需要藥品養著,這也是政策允許的,財政沒有那么多投入給醫院,醫院需要賣藥賺錢維持運轉。”該人士說,另一方面,醫生名義收入不高,但付出的勞動很大。醫院建設中有多種多樣費用是企業贊助的——醫生培訓、交流的錢,沒有多少是醫院出的。如果能把這些養醫的費用補償渠道解決了,收入分配關系理順了,價格虛高問題就解決了。
在他看來,從費用總量上看,我國的人均醫藥費用并不比其他國家高,甚至是較低的。他告訴記者,通過國際對比研究,我國化學藥品價格水平比美、日等發達國家,巴西、韓國等亞太新興經濟發達國家都低。
“問題是,費用構成結構嚴重不合理。該醫療服務補償的沒有補,該財政出錢的沒有出,不該藥價承擔的卻承擔了,所以藥價虛高。”該人士說,我國老百姓覺得藥價高,主要是因為我國的保障水平還有待提高。已啟動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將逐步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按照這種理解,如果以藥養醫的體制被打破,醫院、醫生的補償機制得到落實,藥價虛高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但在當前這個階段,如何調整藥價?
上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人士表示,目前的方法是在現行市場價格基礎上逐步降價,以適應以藥養醫體制,邊改體制,邊完善補償機制,邊擠壓價格空間。經過幾年調整,逐步把市場已經形成的虛高價格空間擠出去。
“這種方法符合我國改革的總體思路。擠壓價格的頻度和力度取決于我們的工作能力,也取決于體制和機制改革的進程。如果體制不改,是推不動的。或者即使推動了也會改回來。”該人士說。
對于一些新進醫保目錄藥品漲價的現象,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企業提價,有些確屬成本上漲需要,還有一些是為了應付招標采購,以及影響下一步政府定價。
“我們并不僅僅看企業提高的價格,企業其實是白忙活。”該人士說。
據他介紹,國家發改委了解藥價主要通過4個渠道,分別是:各地物價部門上報的價格、重點省市的醫院購進價、各地招標價,以及重點大型商業公司的交易價。
他表示,只在一個渠道更改價格沒有用,反而會讓發改委覺得里面有問題。“從進入醫保目錄到政府制定限價,法律上并不排斥合理提價,但如果漲價不合理,就會擾亂市場秩序。”
“國內大量的低水平藥廠競爭,廠家必須公關醫院。為了在招標中讓醫院選擇自己,一些企業就會在招標前抬價。價格越高,醫院加成銷售后的利潤也就越大,醫院就越喜歡這樣的藥品。”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強勢的是醫院,但醫院也委屈,所有醫生的獎金都得從藥費中來。
該業內人士說,大家都對藥價虛高有意見,但如果從流程上看,好像每個環節都沒問題。醫院會說,這是衛生部門組織的藥品招標,衛生部門則說招標價格是在物價部門限價之下,物價部門說只規定了最高限價,而且是按照相關文件計算出來的,也沒有問題。
“問題出在哪里?”該人士說,看起來應該是數據出了問題,于是矛頭指向了招標平臺。由于有些招標平臺是商業公司運作,確實有時候存在兩頭騙。但不再使用商業公司的招標平臺,就能保證數據的真實嗎?如果不能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藥價還是會通過其他的方式漲起來。
藥價到底高不高
按照我國目前的藥價管理體制,藥品價格有三種形式。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由財政購買、免費向特定人群發放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目前約有100種,占已批準上市藥品數量的0.8%左右;醫保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約2600種,占22%左右。此外的藥品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占77%左右。
2000年之前,國家對藥品出廠、批發、零售所有環節的價格全管理。2000年之后,放開了藥品出廠、批發環節的價格管理,只是對零售環節進行管理,直接的體現就是對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藥品進行最高零售價的限制。
從2000年開始,國家醫保目錄3次擴容,納入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范圍的藥品,從200多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700種。用國家發改委的說法就是,“10年間,跟著醫保目錄壓價格。”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2000年進入目錄的藥品價格已經壓得差不多了,2004年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價格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擠壓,2009年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價格還沒有開始擠。
他表示,如果靜態地看醫保目錄藥價,會發現,有的藥品價格下行空間還比較大,有的則已經沒有了空間,有的連補償成本都不夠。
“有些藥品的價格,已經低廉到我們覺得是否應該提高的地步。”他說,1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工資收入大幅提高,企業的人工等生產要素也在大幅度上漲。如果價格不進行動態調整,有些藥品企業就沒有辦法生產了。政府指導價的藥品中,有些肯定還有價格空間,有些空間很小,有些甚至已虧本。
前段時間,北大醫院皮膚科一位主任給國家發改委去信,呼吁提高門診需要的氨苯砜價格,這種藥已經沒有企業生產,原因就是太便宜,1000片才18元。
而近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蘆筍片事件,則是藥品定價虛高的典型例子。
出廠價僅15.5元的蘆筍片,在湖南的一家醫院以213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而這個價格正是湖南省物價局給該藥的最高零售價。該局近日表示,由于了解信息不夠充分,導致給企業的投標報價指導價偏高。
也有一些藥品生產企業向記者反映,我國藥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企業有時候也很委屈。
生產欖香烯口服乳的大連華立金港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生產的欖香烯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發明專利藥。但產品上市以來,歷年虧損。
“欖香烯口服乳前期研發投入5000多萬,原材料不斷漲價、GMP認證廠房改造、設備更新、水電氣漲價、人工成本漲價等因素導致這個產品上市后歷年虧損。”該負責人說,公司從2005年至2009年多次向遼寧省物價局申請調價,遼寧省物價局經過調研核查,同意將價格做出調整。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我國政府在定價機制上對原創新藥支持不夠,原創發明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后價格基本是只降不升,企業沒有利潤投入原創藥研發,進入惡性循環。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外資企業在新藥研發上投入非常大,一個新藥研發投入能達到3-5億美金。由于外資企業價格機制市場化,利潤非常豐厚,因此有錢投入新藥研發進入良性循環。現在,外資藥企產品在我國藥品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內資企業市場空間越來越小。
“如果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發新藥,而原創新藥上市后虧損,以后就沒有企業搞原創新藥研發,中國人的健康就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了。”該負責人說。
也有企業表示,一直嚴格執行國家價格政策。生產阿柔比星的一家深圳公司表示,這個產品在2004年就進入國家醫保目錄。2006年,按照國家發改委相關文件,該公司阿柔比星產品成為單獨定價藥品,國家限價每支121元。該產品在山東、上海等省市的銷售中一直執行國家最高零售價限制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