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謎團之三
醫藥分開:藥房托管是良方?
案例:南京自2006年起,在保持社區醫院藥房隸屬關系、產權、人事關系不變的前提下,引進托管企業,將全部藥品的采購、配送委托給藥品流通企業,變醫院藥房進藥為托管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采購藥品。在此次醫改方案的醞釀中,“醫藥分開”也一直是強調的重點。
不少人認為“醫藥分開”是改變以藥養醫、從根本上解決藥價虛高的對策。
從南京市藥房托管試點效果看,確實起到了規范藥品流通市場,遏制商業賄賂行為的作用。首先托管切斷了醫藥代表與醫生之間的利益鏈。原來一家醫院至少有20多家醫藥經營企業供貨,幾十位醫藥代表促銷。托管后,通過公開篩選只確定一家醫藥經營企業。這就杜絕了醫藥代表到處活動的現象。其次,形成了醫院和醫藥經營企業間的監督制約機制。藥房托管后,醫院由原來的藥品“采購員”變為藥品采購的“監督員”,形成了醫院與醫藥經營企業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據南京棲霞區、雨花臺區醫療機構對十種常用藥品藥價的統計,分別比托管前下降14%和17.2%。
不過,也有專家對此方式不看好。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于明德表示:“目前的藥房托管是一條‘死胡同’。”因為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醫院和藥房的經濟聯系,托管費的存在相當于企業把過去給醫生的錢給了醫院。“醫院的利益是最大化了,但如何保證就一定能讓利于患者呢?讓利的幅度又有幾何呢?”于明德強調,醫藥分開的著眼點不在于把藥房搬出去還是放在醫院,關鍵是切斷經濟聯系,即醫院、醫生和藥品的消費之間不能有經濟聯系。
●藥價謎團之四
藥品降價死:價格管制為何失靈?
案例:去年5月,發改委對260種西藥進行限價,并宣布經過24次調價限價、1500種國家定價藥品價格已全部調整到位。其中,900余種藥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價格,約占70%;70多種廉價藥品調高了價格,約占5%;300余種藥品維持原價,約占25%。此后,發改委將不再進行大規模降價,而采取每兩年微調一次的辦法加強對藥價的指導。不過,政府調價限價并未贏得太多叫好聲。
面對發改委的多次藥品限價措施,許多人反映藥價負擔并沒有降低,一些降價藥還買不到了。“藥價頻頻降,百姓沒感覺”,究其根本,政府規定醫院可加價15%賣藥是關鍵。近幾年在醫院的總收入中,藥費收入超過60%,賣藥成為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這種收益率的管制誘導醫院進銷高價藥,藥品一降價,醫院就選擇價格相對高的品種,醫院不賣降價藥,企業就不生產,致使藥品“降價死”。
與此同時,進口藥和合資藥卻都享受單獨定價,不受發改委藥品降價令的影響。例如,國產注射用頭孢曲松鈉(1克/支)售價為10多元,進口的卻賣到90多元。醫院若銷售前者,大致每只可加價1.5元,若銷售后者,則每只可至少加價13.5元。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降價,國內藥企會因利潤空間太小而無力與跨國藥企競爭,其結果,百姓只能選擇合資藥,藥價會更高。
可見,不論是限制零售價,還是規定醫院的進銷差價,價格管制不僅沒有減輕百姓的藥價負擔,也沒有從機制上理順藥價構成。百姓企盼,新的醫改方案能夠真正從機制上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把藥費負擔切實降下來。(記者 富子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