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班族“拼車”、產婦“拼房”現象后,如今又出現了患者“拼針”現象。
武昌王女士的女兒今年8歲,乳房發育、身高增長都比同齡孩子快。前日,她到武漢市兒童醫院,咨詢是否有辦法遏制孩子“發育過早”。
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陳壽康指出,“發育過早”在醫學上稱為“性早熟”,要先檢查確診。治療方法除一般口服藥外,還可選擇注射藥物(GnRHa):一針約2000元,每月一針,根據個體差異,至少堅持一兩年,一般治療到孩子10歲或13歲。
他介紹,一般30公斤以上的孩子可注射一整針,有的小孩瘦、且癥狀相對較輕,每次只需1/2針或2/3針。王女士的女兒只有18公斤,每次只需1/2針。這種針是一次性的,沒用完的不能留著下次再用。
聽完介紹,王女士盤算了一下:若確診,至少得打兩年針,需花5萬多元,且每次還得浪費一半藥。若是有小孩合著用,明顯劃算些。
據了解,該科每月接診的“發育過早”患兒約100人次,但選擇注射治療的僅1-3人,主要原因就是太貴。“為了節約費用,不少家長都選擇‘拼針’。”該科記錄本上記錄了十多名要拼針病人的姓名、年齡、體重和聯系方式等,家長可以自行尋找“對子”。
以前,醫院也曾出現過產婦“拼病房住”現象。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看病貴的背景下,“拼針”的存在合情也可行,但因為拼針時無法確保每個使用者都有憑證,出現糾紛后很難認定責任,所以存在一定的醫療風險。 (記者羅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