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現了。指數暴跌,個股倒栽蔥似地往下掉,仨板兒、四個板兒,五個板兒……當然是跌停。
不久前,股市真牛,幾次貨幣工具的使用居然是火上澆油,越燒越旺。即使面對組合拳,也是低開高走,一路上行。看看每隔二十六七天就來上一次的暴跌,準時準點兒。可沒有哪一次是因為貨幣工具。牛市走到了這個地步,令人擔憂。就像一個人,如果牛氣到了誰的話都聽不進去,那就離倒霉不遠了。這一點連皇帝都不能例外,從夏桀商紂到隋煬帝都是這樣。所以說,“聽人勸,吃飽飯”。
而這輪上漲很有點“不聽人勸”的味道。從指數上看,每一次貨幣工具的使用都仿佛是落地的“第二只靴子”,讓多方放心大膽地往上推;從個股上看,越是打擊惡莊,那只惡莊股漲停得越兇,一副“有轍你想去”的架勢,這就有點找倒霉的味道了,但能不能打擊這個惡莊呢?不知道,但幾千萬股民也看著呢,看你接下來怎么辦,有沒有高招兒?
這種牛市的走法不是可持續發展,因為它破壞了和諧。你不照顧別人的速度,自個兒一味地往前跑,從兵法上看,孤軍深入,偏師北伐,也是兵家大忌。
咱們可以想想,銀行高興么?據報載,居民存款從銀行大規模地向股市搬家,本來這是好事兒,是進步,標志著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邁進,銀行還減少了利息支出,減輕了負擔,多好呀?但據統計,四月份向股市流入資金1476億,這就有點多了。眾所周知,四月份月開戶總數超過了500萬,換句話說,平均每戶投入股市的資金不過3萬元左右。按說,沒什么可怕的。但往深里一想,不由得毛骨悚然,因為,大多數新股民對股市的投資剛開始時都是試探性的,抱著“虧一點也無所謂”的想法,如果這批股民感受到財富效應,他們會怎么樣呢?第一反應就是后悔———買少了,早知道多投些錢了,然后就把家底兒都搬出來了。真要如此,五六月份流進來的錢是多少?可能要翻一倍,還不算五六月份新開戶進來的資金。
反過來再算算,如果每個月兩三千億資金從銀行向外流,一年時間銀行就要跑掉兩三萬億。銀行可是有存貸比的,存款少了,貸款也不得不相應減少。人家等米下鍋,一下子米沒了,怎么辦?再想得遠一些,牛市一旦結束,還會有很多資金迅速回到銀行,一個月時間銀行存款就可能增加一兩萬億。錢一下子多起來,讓人家怎么花?迅速膨脹的牛市泡沫無疑會加大銀行方面的操作困難。
股市上漲是對的,既然人民幣升值,中國的資產當然要漲,否則人家的美元乘上7.6,看什么都便宜,一通橫掃下來,好東西都讓別人買走了,很麻煩。所以資產價格當然要漲,當年的中國人壽在香港3塊多港幣發行,跟白送差不多,咱還能再當冤大頭么?
另一方面,股市上漲要有度,不能等全面開放的時候,人家進來一看,豆腐都盤成了肉價錢,人家還會進來高位接盤么?給咱全國股民充當解放軍?不可能。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一家交易所成立的時候,咱們這兒還是大明朝,九千歲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天啟皇帝正在皇宮里做木匠活兒呢。人家玩兒多少年了?咱能把人家當傻子嗎?
最好是要讓人家還有一定的賺頭,所謂“一定的”,最恰當的表述是,有賺頭但不大,人家掂量半天還是決定進來,這才是精明的生意人應該追求的分寸。
如果很快漲到8000點或者10000點,人家不進來了,那就不是勝利。全球化不僅僅是競爭,還包括競和。一定要給別人留余地,不給別人留余地,就是不給自己留余地。
中小投資者蜂擁而上,把大盤推得讓人害怕,機構想進不敢進,這樣能持久么?
股市牛到“木秀于林”的程度,就有“風必摧之”的危險。有人說,現在錢多,什么都擋不住股市上漲。別牛,這不,真有說話管用的來一嗓子,幾根大陰線下來,本來挺多的錢立刻都找不見了,也沒有哪位敢說大話了,基金也不好賣了。然后怎么樣呢?市場再慢慢悠悠地向上走,不溫不火,等驚魂未定的人醒過味來,完了,又到高位了。
不是說股市不該走牛,但確實不該是這個走法,如果能震蕩上行,折騰出一輪輪明顯的波浪來,六千點還是八千點都不可怕。但要是一直不回頭地向上猛跑,那就麻煩了。(張曉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