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不落的太陽,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當2009年6月IPO市場化改革第一股——桂林三金(002275)發(fā)行的那一刻起,富有遠見和智慧的人們便知,一二級市場的價差將逐漸縮小,新股跌破發(fā)行價將成為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我們不可能要求,認購者的出價不跟著行情走。大盤漲了,新股發(fā)行價必然跟著上;大盤一掉頭,發(fā)行價來不及拐頭,那就只能陷入悲劇了。
一年后的今天,新股“破發(fā)”已成家常便飯——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主板,板板不例外。對此,處于不同立場和角色的人們看法全然不同。習慣了新股不敗的“搖新”一族嗷嗷直叫,而冷眼旁觀的市場人士稱其為一二級市場接軌。
其實,早在1994和1995年間,滬深證券市場就曾有過新股市場化發(fā)行方面的探索,但“破發(fā)”成為改革的巨大阻力。如今,同樣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試想,管理層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是繼續(xù)前行還是退縮?
趁著新股發(fā)行市場化改革一周年之際,本報推出歷史上及此次IPO制度的成敗得失案例,以期管理層和投資者能在“共贏”的方面達成一致。( 首席記者 薄繼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