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公告超募資金用途的上市公司可謂鳳毛麟角,而大量資金趴在銀行吃利息,或被用于償還此前的銀行借款
前期市場對新股尤其是創業板新股的追捧導致今年以來發行的股票大多出現超募,118家公司超募金額達810.5億元。而這些突如其來的巨額超募資金使得新上市公司不知所措,明確公告超募資金用途的上市公司可謂鳳毛麟角,而大量資金趴在銀行吃利息,或被用于償還此前的銀行借款。
年內超募810億元
根據wind統計,今年開始招股并已經完成IPO的上市公司中,有116家公司實際募集資金超過擬募集資金數,只有兩家公司沒有實現超募。這118家公司的計劃募集金額為593.3億元,而實際募集到的資金額高達1403.8億元(未扣除發行費用),超募金額達到810.5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超募資金6.9億元。
在上述公司中,中小板公司海普瑞(002399)的超募資金總額最大,達到50.7億元,實際募集資金額59.3億元是其擬募集資金額8.6億元的近7倍。創業板公司國民技術(300077)的實際募集資金額達到23.8億元,是其擬募集資金額3.4億元的7.1倍,成為今年以來實際募資超出擬募集資金倍數最多的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大量超募現象的出現,是由于新股發行“市場化”以后,新股定價隨意性過大,在前期市場的炒作氛圍中,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發行價格過高,使得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數額普遍超過投資項目計劃實際所需資金。
如此巨額的超募資金如何使用不僅成為令上市公司撓頭的難題,也給監管部門提出了挑戰。為了規范創業板公司超募資金使用,深圳證券交易所今年發布《創業板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號——超募資金使用》,強調創業板公司應在募集資金到賬后6個月內妥善安排超募資金使用計劃,且超募資金應當用于公司主營業務;對于超募資金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和歸還銀行貸款的金額,規定每12個月內累計不得超過超募資金總額的20%,且公司最近12個月內未進行證券投資、委托理財、衍生品投資、創業投資等高風險投資。
超募資金難見實用
按照6個月內安排超募資金使用計劃的規定,去年首發上市錄得超募資金的部分公司已經陸續公布了資金使用情況,但遺憾的是,大部分超募資金被用于歸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還有不少公司打算用超募資金購買辦公樓、裝修、買地等,而用在與主業相關的項目上的資金卻很少。
縱覽已有的超募資金計劃,只有少數公司將超募資金用于擴大主業,且所使用的資金量與超募資金總量相比也很小。雙箭股份(002381)日前公告,公司決定將5000萬元超額募集資金用于新建年產600萬平方米PVC/PVG生產線。資料顯示,公司IPO募資超出原募集計劃3.8億元,也就是說,公司此次公告的用于新建生產線的資金只是超募資金總額的13%。同時,公司還用超募資金中的9,600萬元償還銀行貸款,用5,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
此外,樂普醫療(300003)、神州泰岳(300002)、鼎漢技術(300011)則將超募資金用于購買房產、汽車等資產。
盡管募集到的資金如何使用最終由上市公司自己拿捏,但大量的超募資金沒有投入到主業當中,而是趴在賬上,甚至被用于和主業無關的事項中,導致資金使用效率極為低下,這無疑有悖于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這一現象有待通過IPO相關政策的完善來改變。(記者 李陽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