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主觀分析與客觀分析結合起來,以主觀分析為基礎,進一步觀察客觀走勢,不斷修正,相互彌補,才能更好地把握股市和個股的底部。
我在歷史上曾多次買入后就被套,尤其是從某一個點位跌下來百分之幾十的時候,我便感覺良好,立即介入,最終實際的底部價格可能比我的買入價低一半。
從安全邊際角度考慮,只要股票的價格低于其價值20%,就完全有理由買入了。至于市場是否會繼續下跌,是不確定的。俗話說得好,“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先把20%的安全邊際適當地占有,這就是我的想法。
可是,畢竟“買得早不如買得好”。再說,我堅定認同的股票價值也并不等于就是股票客觀的價值。于是,這就引發了一個很久以來都令人難以把握的話題:如何判斷底部以及在暴跌后什么樣的買入原則才是正確的?
任何投資者都難免會對“什么時候是底部”有一個判斷。比如,對于最近發生的股市暴跌,身處這個市場的投資人不論水平高低、投資時間長短,他總有一個自己認可的底部,而且各自看法可能不同,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觀點。但是,最終所形成的底部往往與人們的主觀判斷總不一致。于是,我就總結出兩個概念:一個叫“主觀底”,另一個叫“客觀底”。“客觀底”就是市場最終所形成的底,“主觀底”就是每一個投資人自己認為的底。如果投資人的主觀思維和掌握的信息比較接近于客觀事實,那么其所形成的“主觀底”的判斷就有可能比較接近于“客觀底”。
一般來講,判斷分析總是不準,但是我們確定底部和低點的出發點還必須是從主觀出發。主觀的分析并不因為不太容易形成較準確的判斷,而變得沒有作用,主觀分析是很有作用的。
主觀分析水平依賴主觀能力,巴菲特對某個市場階段的判斷應該比一個新股民要高,因為巴菲特的經驗、知識、技能要明顯高于常人。可見,判斷市場底部的前提就是要提高主觀能力。一方面,經驗、能力、心態、知識以及信息和分析的合理性,最終決定主觀判斷的質量。另一方面,主觀判斷從來就不能做到完全準確。這就引出了另一個話題:左側交易還是右側交易。
所謂左側交易,是指在下跌過程中買入。而右側交易則是指在探底啟穩上漲的過程再買入,這種買入策略正是對“主觀判斷總是不能完全準確”的一種彌補。
左側交易行為的核心依據是自己的主觀判斷。投資者不在乎自己買入之后是否進一步下跌,而完全基于自己的主觀判斷。一般的價值投資者往往更傾向于左側交易,并不參考、追隨客觀的演化,完全依據自己主觀判斷中價格相對價值的偏離度來進行投資。
右側交易行為則似乎已經認識到了主觀判斷和最終的客觀事實長期存在的不一致。因此,右側交易者放棄了主觀判斷,而是變成了一個觀察者,他是用眼睛來投資交易的,只看市場真實的走勢。什么時候是底呢?底就是“首先大跌,接著是跌不動,最后橫盤一段時間開始向上漲”的過程。這就是真真切切的“客觀底”,是市場已形成的底。于是,右側交易者就基于客觀現實,堅定的相信新的上漲開始了,在上漲的初期介入。事實上,右側交易者也進行主觀分析,大體也有個判斷,但是最終的關鍵性決策是根據觀察到的客觀事實進行的。
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哪個好?現在也不好說,但是我們可以做個綜合優化。在判斷市場底部或把握個股低點時,可以把主觀分析和客觀走勢結合起來。比如,拿出一部分資金根據自己的主觀分析做左側交易,另一部分資金則按照右側交易的原則進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斷用市場的客觀走勢與我們的主觀分析進行對照,如果主觀分析和客觀事實比較接近,那么我們就堅定地、大力度地在右側介入。
總之,我們也不能完全靠右側交易,不做主觀分析,那就是隨波逐流、追漲殺跌,而不是一個理性的投資人了。只有把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主觀分析與客觀分析結合起來,以主觀分析為基礎,進一步觀察客觀走勢,不斷修正,相互彌補,才能更好地把握股市和個股的底部。(董寶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