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小企業(yè)的集中性大宗交易往往顯示股東增減持意愿不同,近階段很多圍繞藍籌股進行的大宗交易與ETF套利相關。精通大宗交易市場“游戲規(guī)則”的“思考投資”有關人士日前提醒《證券日報》記者,應把大宗交易市場的動向與ETF指數(shù)基金聯(lián)系起來觀察。事實上,ETF指數(shù)的動向反之可以暴露機構對于市場的多空看法。
藍籌唱大宗交易主角
在大宗交易市場,藍籌股往往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最近一次關于藍籌的大規(guī)模大宗交易發(fā)生是在8月11日,當日,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營業(yè)部合計在滬市一舉吃進32只股票,合計成交金額達2.8億元,成交量為2268萬股。32筆交易的賣方全部為國泰君安總部。中金公司席位購買的品種依舊全部是大盤藍籌股,比如海螺水泥、中國遠洋、中煤能源、中國銀行、中國鐵建、武鋼股份、北京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汽車、中國中鐵、中國建筑、保利地產、寶鋼股份、大秦鐵路、貴州茅臺、中國人壽等等。此外,蘇寧電器、西山煤電、五糧液、中興通訊、萬科A和深發(fā)展6只大盤權重股亮相于深市大宗交易平臺,買賣雙方均顯示為機構專用席位。
回顧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除8月11日,在今年3月10日~11日、2月19日~20日,以及去年12月19日、22日、24日、29日,上交所的大宗交易系統(tǒng)都出現(xiàn)過突然井噴的現(xiàn)象。這些大宗交易的對象基本都是同一個類型的股票,即上證50指數(shù)的成份股,而且非常分散,每一次都涉及上證50內的逾二三十只股。
機構借機實現(xiàn)ETF套利
事實上,這些大宗交易中的部分交易,尤其是成交價格出現(xiàn)平價或者溢價的交易很可能與ETF套利有關。
具體來說,當盤中市場大幅下挫,投資者可以先在低點買入一籃子股票,然后換成ETF基金份額,待出現(xiàn)盤中反彈時迅速拋出ETF基金份額,從而變相實現(xiàn)T+0交易;或者投資者可以先在低點買入一定數(shù)量(最小贖回單位整數(shù)倍)的ETF,把ETF贖回成一籃子股票組合,待出現(xiàn)盤中反彈時將一籃子股票組合在市場中賣出。這兩種交易方式都相當于把套利時間拉長,理論上也可以在一個交易日反復交易。
這種借大宗交易套利的模式往往需要同時買入多家相關的指數(shù)成分股,此前藍籌股大量集體成交大宗交易的事例中有部分就屬于此類情況。
也就是“通過大宗交易買入上證50成份股,再在隨后的幾天內配齊50ETF里的一攬子股票,兌換成ETF拋出,套取其中的利差。由于申贖資金的限制,參與ETF基金的投資者多被認為是機構投資者。機構一次這樣的操作最高能夠形成接近5%的利潤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套利的操作手法背后也恰恰顯露了參與機構對于指數(shù)后市走勢的判斷——通常只有當預期短期內ETF指數(shù)將上漲時,才會采取此種套利方式。(張 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