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7日至11月17日,滬指7個交易日的強勁反彈,終于站上了2000點之上。期間指數上漲343.96點,漲幅為20.39%,滬市共成交4520億元,平均每個交易日成交645.71億元,量價齊升。
在這輪反彈過程中,各個投資機構風格迥異:基金先賣后買、QFII先買后賣、券商集合理財不買不賣。
不同的操作過程會對上述機構的盈利能力帶來不同的影響,也能從中發現它們對后市的預判。
基金平均賺了10%
由于數據統計滯后,這次反彈的比較階段定于11月7日至11月14日,其間,滬指漲17.18%、滬深300(1850.017,-137.21,-6.90%)漲20.07%、深成指漲18.37%。
偏股型基金由于較低的倉位,絕大部分沒有跑贏大盤。但少數基金表現優異,其中,創新型封基國投瑞福進取區間凈值漲幅達到了19.17%,位列所有基金排名榜首。
但若考慮到國投瑞福進取存在的杠桿,跑贏上證指數的頭把交椅應該交給中郵核心優勢,凈值漲幅18.62%。跑贏上證指數的還有上投中國優勢、廣發小盤、華寶先進成長、易方達深圳100ETF,區間凈值分別增長為18.53%、17.55%、17.47%、17.26%。
從基金的類型來看,首先是指數型表現最為突出,代表性的品種包括易方達深證100ETF、融通深證100 指數、大成滬深300指數、嘉實滬深300指數(LOF)、長城久泰300指數等,這些品種均屬于全市場特征較為明顯的品種,其投資的范圍覆蓋了滬深交易所上市的代表,它們在統計區間內的漲幅均在11%以上。
另外,一部分倉位長期高企的基金也借助市場短期的上漲將凈值追高,代表性的品種包括中郵核心優選、上投摩根中國優勢、華寶興業先進成長、廣發小盤成長(LOF)、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等。
以上這些基金所屬基金管理公司2008 年以來股票投資大體上堅持了高倉位的特征,從而導致前期跌幅慘重,目前看,這些基金后續操作得空間受到前期資產折損和目前倉位高企兩方面的壓縮,其施展的余地較小。因此出現了這么一種狀況,這輪上漲過程中,基金主動的操作并未起到太明顯的作用,而前期的倉位決定這輪漲幅的差異。
而新基金由于建倉猶豫,區間漲幅排名靠后。
從數據來看,這波行情并未激發基金加倉的興趣。指南針topview顯示,基金在統計區間內賣出股票量為255億元,買入量為244億元,買賣實力大致相同,日均買賣量大約為35億元左右,較之市場日均超過600億元的成交量著實影響有限。
國都證券基金研究中心11月14日測算結果顯示,所統計的223支開放式基金平均倉位67.93%,相對11月7日前的倉位變動只有2.26%。剔除股票市值變動因素影響,223只開放式基金相對前周主動調倉幅度為-0.40%。
總體來看,由于倉位所限,這波反彈僅造就了股票型基金10.41%的算數平均漲幅。
券商集合理財遲鈍
但較之基金,前期表現出色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在反彈過程中遜色不少。在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表現最出色的是中信債股雙贏,區間累計凈值漲幅為9.6%——低于基金的平均水平。招商基金寶二期以及東方紅3號的累計凈值增長在8%以上。
平均而言,wind所統計的35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平均累計凈值增長只有2.56%。
但在過去半年,它們表現出色,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整體凈值平均縮水33.91%,戰勝同期上證指數20%;過去一年,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整體凈值平均縮水46.43%,戰勝同期上證指數近25%。
機構中最難觀測的是QFII的表現。有知情人透露,瑞銀的QFII資金逐漸轉向瑞銀證券營業部。而瑞銀擁有8億美元的QFII額度,也是眾多QFII機構中規模最大的機構,在11月7日至11月17日中,瑞銀證券營業部成交最為活躍,買入股票量位列所有交易席位第一名,因此該營業部是一個較好觀測QFII表現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