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日起,全國規模最大、被騙人數最多、涉案資金最高,也是全國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哈爾濱聯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哈聯創”)非法原始股交易一案,在哈爾濱市賓縣法院舉行“馬拉松”式開庭。
之前,中國證監會與當地證監局經過深入調查,移交當地公安機關要求追究刑事責任。
但是,涉案公司在法院開庭的前后,甚至在庭審當中,不斷上演鬧劇,真相似乎撲朔迷離,究竟是這家公司真屬無辜?還是另有依仗?
法庭鬧劇
7月2日,在哈聯創所在的賓縣,記者隨機詢問的多位當地居民,都表示從未聽過在他們生活的縣城里還有一家叫做哈聯創的“已在美國上市”的“著名公司”。
但正是這樣一家在當地無人知曉的“著名公司”,卻掀起了一場震驚全國的軒然大波:公司向3424名投資者出售了所謂的在美國上市的“原始股”,庭審證據顯示,其價格最低4元/股、最高5.5元/股,絕大多數在4.8-5.2元/股,按每人最少一萬股的起購數量計算,涉案資金高達數億元!
這一起本可按照共同訴訟來處理的案件一開始卻以個人訴訟來進行,但在經過幾天的開庭后,法院還是因為案情和證據幾乎相同而合并審理。
原告代理律師冀艷表示,庭審現場除雙方代理人之外,共有五六人旁聽,其中包括哈聯創公司董事長孫首泉的三弟孫首安、公司“證券部”經理溫鵬、一位購買了公司原始股的女股東,還有兩個公司女職員。
孫首安坐在臨門的最后一排,庭審時頻繁進出打電話,表情焦躁,特別是當原告律師向法院提交被騙投資者與孫首安、溫鵬的通話錄音證據后(孫在錄音中承認購買原始股的人數為3424人和認購款“用在公司發展上”等關鍵問題),其神情更加緊張,立刻走出去打電話。
在庭審當中,哈聯創公司要求原告代理律師“轉告”原告(被騙投資者),如果再不換成美國股票,以后將永遠不能換股,并且還會將他們從“中國風能”(哈聯創在未能如約赴美國上市后,聲稱自己已借殼該公司上市,據其介紹,該公司同屬OTCBB市場)的股東名冊上劃掉。
一個有趣的插曲是,6月26日以第一原告身分參加庭審的一位沈陽被騙投資者向記者介紹,在庭審過程中,哈聯創公司“證券部”主任溫鵬突然拿出了印有其英文姓名的“中國風能”的美國股票,并且逼問:“如果你三天之內再不換美國股票,我們將不給你換了!”
這位投資者在電話中跟記者苦笑道:“我任何文件都沒提供,也沒簽字,怎么會有我的美國股票呢?”
現場最多的聲音,是該公司一再強調其是一個發展前途很好的公司,風能發電是非常有潛力的一個行業,甚至公司方面的代理人曾逼問原告代理律師,“敢不敢到公司看看”。
在庭審記錄中,記者還看到哈聯創公司提交的主要辯護證據:公司照片兩張,聲明一份,哈爾濱某報的報道一篇,三份證據用以證明哈聯創是一家優質的民營企業;當地高層領導視察公司的照片,董事長個人榮譽證書四份。
庭審旁聽的女股東,在庭審之前撤訴并更換了美國股票,同時留在聯創公司上班。在庭審休息時,其向法官說明其撤訴的理由,稱自己之前不了解公司,但是去公司參觀之后,覺得公司“很有發展前途”,所以撤訴。這位投資人的表述也被后來接受采訪的法官多次提及,并成為其解釋在庭審時撤訴的30多名原告的“代表性”理由。
至此,一場圍繞著非法發行原始股案件的庭審,被“置換”成了“公司是否真實存在”、“公司是否有發展前景”的辯論。上述接受采訪的法官一再建議記者,一定要去看看哈聯創公司“是不是真的”,“有沒有發展前途”,然后再“客觀”地寫報道。
意外發現
哈聯創公司位于賓縣與哈爾濱市之間的賓西經濟開發區,距哈市約30多公里。上午10點30分,記者在一個稍顯破敗臟亂的小集鎮的邊上找到“哈爾濱聯創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大門和廠區顯然是剛建好,鋁質伸縮門嶄新,兩座廠房仍在局部施工,還有幾個綠化工人在忙碌。
對于記者的突然造訪,傳達室里穿著印有“警察”字樣、酷似警服的制服的公司保安顯得戒備心較強,在查看了證件,仔細詢問來訪事由后,并幾經輾轉見到了一位自稱姓張(音)的董秘,起先以種種記者證件的問題表示不接受采訪,之后在記者提供完整手續后,仍被拒絕了。
記者隨后致電其董事長張首泉,6次電話都未能得到任何回復。
在等待報社應聯創要求傳真采訪函的過程中,記者向張姓董秘請求參觀公司,在要求記者不準進入廠房內部的條件,同時派了一個工作人員“陪同”記者參觀。
不允許參觀工廠內部已被很多曾考察過公司的投資者證實,公司解釋是“保密需要”。外界所有關于廠房內部的情況,全部來源于哈聯創公司自己拍攝并公布的照片。
在陪同人員的嚴密監視下,記者只能隨意地“參觀”一下這個并不大的院子,但記者悄悄地將相機焦距從兩個廠房的窗戶和敞開的大門拉了進去,卻意外拍攝到了公司宣傳和法庭上辯論中完全不一樣的奇怪現象。
兩個被宣傳為“2萬平米”(記者曾將照片提供給浙江一廠房布局專家進行專業測算,其認為兩個廠房按最大標準估算,也絕不會超過1.2萬平米)的廠房里,幾乎看不到一個工人,哈聯創宣傳照片上出現的各種先進機械和生產線,在現實的廠房里卻不見蹤影,宣傳中即將下線的“30米長”的“風電機組葉片”,記者在現場卻一無所獲,甚至連一條完整的、正在運轉的流水線也是難得一見。
第一個廠房的門口,扔著一把笤帚,堆著幾塊水磨石板,旁邊還有一堆還沒來得及運走的垃圾。里面偌大的生產車間,孤零零地放著一排鋼鐵支架,沒有一個工人,也沒有機器開動的聲音,很是冷清;
同樣還沒有完全建好的第二個廠房,建筑材料和垃圾凌亂地堆放在四周,有一些機床和鋼材之類的東西,除了一個看不清在焊何物的工人和兩個可能是修建廠房的建筑工人之外,再無他人;在廠房的另一頭,一個拿著砂紙在給一根鋼筋除銹的婦女坐在門口地上。
周四上午的10點40分左右,是從事大型機械加工生產的生產車間繁忙的時刻,但這樣一家正處在“主導產品”馬上就要“研制成功”的關鍵時刻的公司,沒有震耳欲聾的噪聲,沒有熱火朝天、趕班加點的工人忙碌的身影。
這里的上午靜悄悄。
而正是這兩個看不到生產線和工人、還未完工的廠房,成為哈聯創在法庭中提供辯護的最主要證據。而同樣是這兩個廠房,早已在哈聯創的過去和“未來”里,給公司創造出了足以令任何一家成熟的大型企業羨慕的“驚人成績”,在哈聯創發給投資者的宣傳材料中,如此寫道:
2006年,銷售收入8億元:生產風力發電機組100MW,銷售收入5.6億元,葉片200套,銷售收入2.4億元;
2007年,銷售收入17億元:生產風電發電機組400MW,銷售收入11億元,葉片400套,銷售收入4.8億元,50WM風力發電場開始運營,銷售收入0.75億元;
在“未來“的2008年和2009年,公司將分別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55億元。在更加遙遠的2010年,公司在宣傳材料中寫下如此“豪言壯語”:實現銷售收入86億元,成為風電行業的龍頭企業。
而需要說明的是,迄今為止,公司還沒有生產出一片上文中所寫到的“葉片”, 公司在對投資者宣傳中原本“計劃”在今年6月份開庭之前下線的第一片“葉片”,卻因“種種原因”擱淺,預計“下線”時間延至7月底。那么所謂的“風力發電機組”銷售收入從何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