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4月份)竣工面積、銷售面積都是負增長。”5月28日晚間,在看到上海統計網公布的4月份商品房建設數據后,一家大銀行上海分行的信貸人士憂心忡忡。
令銀行擔憂的不僅于此,央行上海總部近日印發《上海市信貸投向指引(2008年修訂)》(下稱《指引》)。在“紅色”信貸投向限制和禁止類中,強調要限制對外資投資房地產領域的信貸投放,禁止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發放貸款。
其實,在《指引》相關要求公布之前,各行對外資背景房產項目的熱情已降至冰點。“一家外資背景的開發商在浦東有一個項目,但銀行貸款不能動。”上述大行信貸人士稱。
今年以來,在內地房企拿地動力下降,土地出讓驚現流標之際,外資常常扮演抄底角色,拿下上海多塊土地。但一旦銀行收緊信貸閘門,如何完成后續建設將成為這些抄底兵團必須面對的問題。
“這有可能影響上海的房地產開發的進度。”前述大行信貸人士直言。
外資房產遇信貸緊縮
在商業銀行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做減法時,外資背景的項目往往首當其沖。
“雖然好項目很多,但感覺上會碰到紅線,所以,我們要求前臺部門不要碰這些項目。”上述信貸人士透露。自今年以來,該分行未發放一筆外資房企的開發貸款,而且正加快回籠去年向外商投資房地產企業發放的貸款。
另一家大銀行上海某支行對公信貸經理也稱:“支行層面一般沒有外資投資房地產的貸款權限,而且分行也不支持此類貸款。”
通過前期拿地、受讓股份等方式,目前外資背景的房產項目較多,一些項目的總投資在1至3億美元。但前述信貸人士稱,針對外資背景的開發商,“大家都沒什么動靜,貸款也停滯了”。
此番《指引》把信貸投向細分為四色十四類:藍色是信貸投向傾斜類,綠色是信貸投向支持類,黃色是信貸投向審慎類,而紅色是信貸投向限制和禁止類。在“紅色”類中,“限制對外資投資房地產領域的信貸投放”引發商業銀行信貸人士的高度關注。
記者發現,《指引》要求各金融機構嚴格執行六部委2006年7月11日發布的《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下稱意見),對外商投資房地產企業注冊資本金未全部繳付的,未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證》的,或開發項目資本金未達到項目投資總額35%的,不得辦理境內、境外貸款。《指引》的此項規定與意見第七條相同。
銀行業內人士分析,根據項目開發周期來看,從開發規劃、方案論證、資金到位、拿地至項目啟動,中間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如果外資背景的房產項目于2006年、2007年立項審批,現在啟動就遇到銀行貸款問題。
也有觀點認為,外資手中資金充裕。但前述大行信貸人士稱,“即便外資的自有資金進來了,后續開發資金不能解決的話,也會有問題。”因為有關規定,自有資金以外部分應由境內銀行解決。
外資有進有出
“這個政策出來,可能是考慮到熱錢的問題。”5月29日,一位銀行人士道出自己的觀點。
今年以來,外資通過兩類方式進軍上海樓市。其一是以外資投資基金為代表,直接收購成熟物業,以服務式公寓為主;其二為參與拍地、股權轉讓。
有趣的是,曾經因為限外政策而退卻的外資基金,再次表現出對上海市場的極高熱情。近期公布的3項外資投資基金對于上海服務式公寓的收購項目,總額高達近42億元。
今年1月,高富諾購買了位于長寧區的華山夏都苑中的C幢,總價12億元;2月,韓國的“未來資產”收購了翠湖天地御苑18號樓,總價9.63億元;凱雷收購了服務式公寓項目濟南路8號,總價19.9億元。
5月29日,一位政府人士稱,上述案例反映,在對房地產投資的認識上,外資投資基金也存在分歧。以摩根士丹利為例,其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策略可以概括為,一方面不增加對中國地區的投資,另一方面將一部分投資分散到其他新興市場,如越南、臺灣地區,分散風險。
除直接收購成熟物業之外,今年,外資參與拍地、股權轉讓的大單也不時出現。
今年1月,美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鐵獅門”,以70億元拍得新江灣地區9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土地。印尼“金光紙業”名下香港建設先后以15.2億元收購四川北路4街坊108號地塊(原弘基休閑廣場)的六成股份。
從2007年下半年以來,第一批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外資開始出現套現,如花旗、高盛分別出售了在上海的大型辦公物業。而2006年6月,摩根士丹利以7.6億元收購華山夏都苑,轉手增值額超過50%,也表明多年來只進不出的大摩開始將投資變現。
有分析指出,一些國際大投行近期套現行為可能與為彌補次貸危機損失有關。此次套現不僅涉及中國,還包括日本、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其實,“套現并非意味著外資撤離中國,而且他們也沒有必要撤退。”5月29日中午,一位有著十多年經驗的研究人士告訴記者。
據他了解,已有外資開始購買股票、房地產之外更具有投資價值的投資品,如金礦、企業法人股等。在銀根抽緊之際,外資還會向一些優質民企提供資金,期待日后通過債轉股方式拿到企業的股權。
業內人士認為,應對外資在房地產業的變化加強監控,不僅要適當提高“門檻”,控制外資流入的規模和速度,同時要關注外資在短期內大規模撤離,可能引發房地產市場劇烈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