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2007年,基金業人才流動的頻率加快,僅去年上半年,基金經理離職就達163人次,約占基金經理總數的41%。今年以來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流動
伴隨著A股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動蕩,資本市場從業人員過度流動也引起人們的關注,不僅證券營業部老總頻繁跳槽,普通職員、證券分析師也在跳槽,基金從業人員也以超乎尋常的速度頻繁跳槽。
日前,一巨型基金剛剛運作不久,即傳來其基金經理辭職的消息,這對于不少沖著該基金經理名字來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當頭潑下一盆涼水。總經理是基金公司最關鍵人物,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到現在,已有10多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發生變更,占行業內公司總數20%以上。如去年,跳槽的基金經理已經達到2006年整年人數的1.6倍,有的從這家跳到另一家,更多的是從公募基金跳到私募基金。
來自天相投資的一則統計顯示,去年度基金經理離任比例高達近40%,平均任期不足18個月,短的只有幾個月。而美國基金經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優秀的基金經理人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任期。在國外,為防止控制人權利濫用,不少國家都有保護公司高管的針對性規定,如規定辭退任期未滿的董事需支付巨額賠償金,但在國內類似的保護性措施幾乎是空白。
根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目前的水平還遠遠不能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積極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并將其納入到中國要建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體系中去。這表明中國的私募基金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對此,有專家指出,快速擴張的私募基金業短期內促成了基金經理短缺瓶頸,而私募基金缺乏最基本的監管,這也是造成基金經理跳槽風愈演愈烈的動因。如何讓私募基金從地下走向前臺是證券業監管的當務之急。
權威分析人士認為,現在很多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很大原因是短期業績的排名導致他們心浮氣躁,身心交瘁,希望在私募的天地里尋求更寬松的環境和更多的薪酬。
私募基金對基金經理另一大誘惑就是收入。如果說,公募基金經理拿到近千萬元的年薪已經讓人瞠目結舌,而私募基金經理拿到幾千萬元的年薪大家都覺得再正常不過了。一位在去年投資業績超過68%、管理規模超過10億的基金經理打個比喻說:“以一筆1億規模的私募為例,去年的行情翻一倍就是1億,按照最基本的二八分成模式,也能拿到2000萬,但我去年的收入還不到這個數的10%。”由于不受倉位比例限制,也不需要披露投資狀況,私募基金不會被跟風或被阻擊,在去年以來的市場行情下,兩倍的收益實屬平常。在此情況下,私募基金慣用的收益分成模式將使基金經理的收益遠高于公募基金公司所得。據一位基金經理透露,同樣的資金規模,同樣的收益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能差10倍。
對策
人員高流動對于基金這樣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來說,實屬正常情況。但在國外,優秀基金經理很少有這樣頻繁的跳槽現象。一只基金能不能保持基金凈值的持續增長和基金份額的穩定,關鍵在于基金經理人的周密布局和戰略眼光。業績短暫的領先并不難,難的是長期持續穩定增長。巴菲特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所操盤的基金保持了幾十年持續的高成長,而不僅僅是個別一兩個年份的業績增長。顯然,基金經理人的頻繁跳槽是無法實現這種戰略決策的,基金的凈值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隨著大盤漲跌而漲跌的“斷線風箏”。
讓人羨慕的高薪使得基金經理成為人們向往的“金領”。然而在投資者熱情瞬間點燃、市場快速膨脹的中國,這些“金領”們也有很多憂心的事情。股市下跌時,實際上是建倉的好時機,但基金投資者此時往往會大量贖回,當贖回量大時,基金經理則不得不賣股票應對,而市場上漲時,投資者購買增加,基金經理只能加倉,由此必然造成較高的運作成本。
基金經理人不斷跳槽,必然導致公司的風格不斷變更,從而形成國內一些基金公司空殼化趨勢。令人關注的是,當基金經理人紛紛告別公募基金之時,恰恰也是公募基金規模大發展、資金不斷流入之日。因此,保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基金規模增加,不少基金公司利潤驚人,公司員工的待遇也相當豐厚,但若要考慮基金公司獨立主體因素,大量財富實際上只是通過公司進行了轉移,公司本身沒有任何積累而言。其實,單純依靠薪酬是難留住基金經理的心的。如何留住優秀人才已經成為基金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此,有業界人士建議,國內基金業應借鑒國外經驗,完善股權激勵機制,鼓勵員工長期工作,增強公司的凝聚力,確保基金業長期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