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謝平:銀行業必須改革
我記得亞洲金融危機時,經濟學家對危機的各種模型興奮得不得了,一個經濟學家一生很難得遇到這樣的機會研究這個案例。
從現在看,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起了很大的作用。危機發生后的1998年,中國政府開了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當時出臺了很多改革措施,后來對國有銀行注資2700億、剝離14000億不良貸款,證券公司的監管從人民銀行交到證監會,保監會的成立……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是一步步深化。
其次,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對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大家認識到靈活的匯率體制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亞洲金融危機深刻地教育我們銀行業必須要改革,1998年都不敢說國有銀行要上市,后來這個工作逐步進行,剛開始還僅僅是注資、剝離上,到現在產權改革、治理結構改革,最后是上市,而且不僅僅是國內上市,還有海外上市。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從中吸取經驗,有針對性地對產權結構等進行大量改革,最后變為公共公司、上市公司,采取信息的透明度,讓他們海外上市,按國際標準來監管他們,使這些銀行的治理結構有根本性的改善,會計準則、外部審計等等。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流動性過剩不能單純指責銀行
亞洲金融危機給了我們很大沖擊,我們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抵御沖擊的影響,這實際上是擴張型的,投資導向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債,國家拿了錢搞項目、搞投資。這造成上世紀90年代后期之后我們的投資率明顯上升。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大概占到GDP的55%,這個投資率比1958年、1959年大躍進還要高。
日本與韓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快速發展時期,投資也是比較高的,但是絕對值沒有我們高,持續時間也沒有我們這么長。
現在很多人說銀行在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行動不力,但是單純指責銀行是不對的。在整個宏觀經濟中存在著一個不良循環,它的初始點是過度投資,而過度投資是上述投資導向的財政政策開始的,結果到2003年出現了問題:當年第一個季度GDP的增長率超過10%,正當我們準備要踩剎車時,剎車就自己來了,那就是非典。結果到了第二季度,GDP增長只有6%多。到了2003年底到2004年,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國家通過擴大投資和出口,把投資過熱的問題踢給了銀行,銀行按照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要把這些外匯換回增發基礎貨幣,雖然銀行采取了很多對沖措施,但是畢竟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房地產業得益于金融危機
國外的很多經濟學家都在說中國的房地產已經是泡沫了,可是反過來,國外的那些實業家們都在花大量的錢去購買中國的房地產,為什么?是購買力在對資產的重新評估過程,認為東西太便宜而不是太貴了,所以成為一個反向。我覺得外國人也不會那么傻,當你說房價高的時候,他們來拼命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