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6月中國宏觀經濟逼近趨熱警戒線 -"十一五"中國將建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促進產業升級 答問 -中國投資50億用于科技攻關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陸人可申請赴臺接受醫療服務 任何醫療機構不得規避集中采購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收盤續漲 滬指收盤4471.03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部分地方銀監局盤查房貸資金違規入市路徑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5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繼商業銀行自查信貸資金流向之后,部分地方銀監局也開始了房貸資金違規入市路徑的調查。

上海某地方銀行權威人士透露,日前多家地方銀監局經銀監會授意開始就房貸資金違規入市進行路徑盤查,“作為課題研究的一部分,地方銀監局還將對此做出可行性政策建議做內部交流”。

采訪中,多家地方銀監局人士以話題敏感為由未作解釋。不過參與了本次專項調查的某地方銀監局人士稱,各家進行路徑盤查的銀監局進展程度不一,政策建議還未上升到銀監會下達通知文件的程度,基調仍是基于信用風險控制。據悉,該局已完成房貸資金違規入市路徑調查。

在銀監會2006年年底下發《關于進一步防范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證券公司業務往來相關風險的通知》之后,各商業銀行開始自查企業或個人挪用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情況。上述銀監局人士表示,此項工作由地方銀監局監督并上報銀監會,已于5月底完成。“但是商業銀行自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次由地方銀監局親自操刀也有加強風險警示的意味。”

5月30日財政部上調印花稅之后,商業銀行紛紛全面收緊個人消費貸款,停止信用貸款,并對企業貸款資金流向特別是房產抵押貸款進行自查。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在政策出臺當天就擱置了計劃在上半年全面推廣的信用貸款及股票質押貸款。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個貸部門負責人表示,個貸方面信貸資金違規入市爭議最大的是循環信貸產品。“雖然銀行方面都還在做,但是不管是審貸還是放貸都已普遍收緊。對不能提供合理貸款用途和還款來源的客戶不予發放個人消費貸款,對公業務方面就更加謹慎。”

據悉,企業房產抵押貸款是此次地方銀監局排查房貸資金入市時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某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負責人表示,不少企業采用混用自有資金和信貸資金的手法使得信貸資金流入股市,雖然銀監會多次指示商業銀行需加強資金流向監控,但是由于銀行方面僅能追查一級轉賬賬戶,多次轉賬或轉賬后提現的資金流向無法跟蹤,因此通過追查資金流向發現違規操作以控制風險的做法可行性并不高。

不過地方銀監局人士普遍認為,印花稅上調對資本市場產生的劇烈震動著實給商業銀行敲了一記警鐘。某地方銀監局人士表示,由于房產抵押貸款大多仍基于真實的信貸需求,無法通過暫停業務阻隔風險,但這又是最容易出現市場風險與操作風險的業務,對信貸資金流向性質的甄別要求相對較高。“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股市與樓市同時出現整體性風險,商業銀行將兩頭受制,所謂抵押房產處置僅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因此商業銀行需對這部分貸款業務慎之又慎。”

央行上海總部在上周發布的《2007年5月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報告》中也提到,上海市個人住房貸款已經連續第7個月呈上升勢頭,這與股市財富效應不無關聯。同時股市分流儲蓄資金的現象也出現了規模擴大的趨勢,5月貸存比高達73%,直接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壓力進一步增大。

對此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表示,針對貸存比高企現象,部分銀行在總分支各級行之間設置了逐級懲罰性措施。“一方面加大力度抓存款,另一方面控制信貸發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信貸資金違規入市的風險管控”。(記者 鄒靚)

來源: 上海證券報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