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熱度不減的股市,管理層正以擴容等“組合拳”手段進行調控,這包括國資委鼓勵國企直接到A股上市、央行希望發展人民幣投資基金、證監會發文加快紅籌股回歸,更包括近日有消息指出的,證監會可能已通過“內部指導”的方式,從今年4月起暫停審批私營企業赴海外IPO,以促使他們在內地上市。
“境外IPO卡得很緊”
“對于私營企業到海外上市,監管部門現在不僅僅是不鼓勵,而是卡的很緊,出去很難。”某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
“的確如此,監管層更希望這些企業到內地市場進行IPO。”一位接近管理層的業內專家佐證了這一說法。
對此,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了更多細節。他稱,中國證監會4月以來就暫停審批內地企業赴海外上市,只有融資規模超過10億美元才有希望獲準在香港等地上市。他指出,這一舉動“更多是內部指導而非官方政策”。
事實上,此前本計劃到香港上市的西部礦業在審核一個月未果后,已于5月底轉投上海,并很快于本月初通過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批。而據媒體報道,西部礦業棄港來滬的原因,正是受到了監管層的“建議”。
此外,同樣由于審批緩慢,重慶力帆也于近日決定由香港改道滬市。重慶力帆董事長尹明善告訴早報記者,這是因為A股市場很繁榮,政府鼓勵到A股上市。“政府希望為A股市場注入新鮮優質的血液,使股市的發展更加健康。”
其實,在嚴把內地企業赴海外上市以達到“節流”目的的同時,監管層更多的是希望為內地股市“開源”。“據我所知,管理層正在讓投行多找一些企業來上市。”一位資深證券分析師向早報記者透露。
“外界的理解可能有錯誤。”對此,證監會相關人士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一些企業審批緩慢可能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畢竟不是所有申請報上來就一定要馬上審的。他說,監管層的政策一直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一貫是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的。“現在環境變化了,企業的行為也在變化,很多企業希望在內地上市。對此,我們會尊重。”
證監會并非“單獨行動”
其實,證監會通過在IPO上的開源節流來達到調控市場的目的,尊重的可能不僅是企業的意愿,還包括整個證券市場。因為,在很多專家看來,與上調印花稅相比,為A股市場擴容,改善供給平衡,才是調控的“正道”。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國企走A股上市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上周表示,中國目前不缺外匯,希望外國私募基金進入中國后更多利用人民幣市場,發展人民幣的投資基金。
證監會日前向部分券商下發了《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為紅籌股回歸A股初步確定了門檻和規范,使得回歸心切的紅籌股中的首批試點公司有望在7月份踏上“回歸”之路。
◇相關新聞:滬一季度銀證交易超3000億元
記者昨日從上海銀監局獲悉,上海各商業銀行的個人電子銀行一季度的交易筆數共計1.07億筆,交易金額共計5424.68億元。其中,受股市交易活躍的影響,銀證交易(銀證轉賬加上銀證通)非常活躍。今年一季度,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個人電子銀行銀證通和銀證轉賬的交易筆數達到770.31萬筆,比上季度增長75.87%;交易金額達到3058.22億元,比上季度增長37%。(孫曉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