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7日消息:最近,中國滬深兩市出現暴跌,來自各大證券網站的消息與傳聞,都將股指暴跌的罪魁指向了"開征資本利得稅"。
不過筆者在對資本利得稅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此項傳聞并非今日才傳出。實際上早在今年2月2日,就有一份美林公司的報告警告了中國市場上開征資本利得稅的風險。不久后,《華爾街日報》也有評論文章指出,雖然通過提高資本利得稅率(或其他任何稅率)可以為過熱的資
產需求降降溫,但這只是以犧牲消費為代價來提高財政收入的做法。鑒于中國政府已在其"十一五"規劃中清楚地闡述了它的政策目標,即: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由投資及出口向消費轉變,因此在為資產需求降溫時,提高稅率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筆者同意《華爾街日報》的這一說法,中國股市現階段并沒有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條件。所謂資本利得稅,簡單而言就是對投資者證券買賣所獲取的價差收益(資本利得)征稅。據悉,開征資本利得稅的思路有兩個:一是針對基本與二級市場分離的股票一級市場開征單筆交易的資本利得稅;二是針對二級市場的交易收益征收資本利得稅。
無論是哪種征收資本所得稅的思路,都將對股市造成巨大打擊。首先一級市場雖然單次交易的收益很大,有時國內股市新股首日漲幅通常在50%以上。但如果考慮到投資新股的資金成本,實際上機構對于新股的綜合收益率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高。一些以"打新"為主的基金或理財產品,也僅有8%~10%左右的保本收益。一旦開征稅率為20%的單筆資本利得稅,這意味著打新股將沒有收益可言。而對二級市場開征資本利得稅,面臨巨大的技術難題:考慮投資者的資金成本嗎?是單筆征收還是按月累計收益征收?虧損如何抵扣?
更為嚴重的是,中國股市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做空機制。這意味著資本利得稅的開征,在中國只有單向的利空效應,而根本不可能產生國外發達國家資本利得稅那樣的市場調節作用--促進市場加強長期投資。
在中國目前一年換手率可以高達300%的情況下開征資本利得稅,無異于極大打壓投資者的交易積極性,中國股市目前的活躍氣氛將蕩然無存,長期投資也不可能因此增加。當然也就根本不可能談得上未來的發展問題。
我國曾于1994年底盛傳將開征證券交易稅和股票轉讓所得稅,引起軒然大波,股指巨幅震蕩。而同期我國臺灣地區的證券市場也因擬開征資本利得稅而造成股指大幅滑落,以至于臺灣地區證券管理當局不得不宣布無限期擱置對資本利得稅的課征。大陸設立資本利得稅應持相當謹慎的態度,不能忽視當前證券市場機制不健全的現實條件而強行開征,否則,開征資本利得稅可能無異于數十倍增加交易印花稅率。(作者:張巍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