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 奇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苯衲?月,新化全縣都在“喊渴”,280座水庫一度干涸了82座,1.71萬口山塘有六成見底,惟有紫鵲界不著慌,“我們這兒幾乎沒為水發過愁”
夏與秋的交替在湖南本就不太明顯,立秋過后,“秋老虎”依然在湖南大部分地方盤桓??梢簧献嚣o界,暑意便立馬消解在習習涼風中。
因為氣溫的緣故,山上的秋收要比山下晚半個月,但這并不妨礙村民奉石美對于豐年的期盼。梯田里,稻穗壓彎了禾稈?!敖衲昴昃斑€不錯。”
這里是新化縣水車鎮紫鵲界村,奉石美大半輩子都守著自家的3畝多水田。田里種的是一季稻,畝產沖頂了也就六七百斤,比不了山下動輒過千斤的高產田,奉石美卻也樂得自在,“我們這兒幾乎沒為水發過愁?!?/p>
若是在幾個月前,這句話恐怕要遭山下人的白眼。今年7月,新化全縣都在“喊渴”。據水利部門統計,全縣280座水庫,一度干涸了82座;全縣1.71萬口山塘,有3/5枯竭見底。事實上,因地處湖南有名的“衡邵干旱走廊”,旱情就像一位不速之客,不時侵擾這個湘中農業大縣。
但這一切似乎與紫鵲界無關。“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老祖宗留下的諺語,有幾分神秘,更有幾分自豪。另一種更為夸張的說法是,山下越是干旱,山上收成越好。有經驗的老農解釋道,因為不缺水,持續晴熱天氣會讓水溫升高,更有利于催苗增產。
奉石美家的3畝多水田,被分成了40多丘田塊,長如帶,彎如月。最遠的一丘山路要走20多分鐘。
40多丘田的灌溉就靠著3條主水槽。水順槽而下,在下游復雜的水路中延宕開來,卻能精確流至最偏遠的那一丘。大部分水路是借田而過——上一級梯田的田埂處開個小口,水便流到下一級梯田。也有的繞田而過,那也只是依托田塊外側矮埂,用泥土砌成簡易的渠道作導引。當地人甚至不把這種渠道稱作水渠,而是取名水圳——跟江南水田灌區的深溝大渠相比,它們實在太小太簡易。
順著一處主槽,我們執意往上,想看看水源到底在哪。沒膝的雜草和灌木傍著水路,爬了不到10分鐘,似乎就找到了答案:水流盡頭,一根塑料水管插在泥土中,山下的水流便從這里汩汩流出。
“即便走到山頂,你們也找不到想象中的水源?!币宦冯S行的羅中山笑著說。這位年過半百的水車鎮文化站站長,近20年來一直在向外推介紫鵲界,也曾無數次被問到這里的奧妙。外地人常常瞪大眼睛反復問著同樣的問題:“山上真的沒有水庫?”
對這個問題,紫鵲界村護林員奉石林最有發言權。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巡山,路線在海拔500至1200米的山峰間起伏,腳板幾乎踏遍了山頭的每一塊土地,別說什么水庫,就連南方山區灌溉常用的山塘,也很少碰見。
可水源又似乎無處不在,從石頭縫里迸出,從土壤中滲出。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個出水口,水量雖不大,卻像米篩的細孔,布滿山坡。“整個紫鵲界,就像一座‘隱形的水庫’?!绷_中山說。
這也是紫鵲界梯田與其他梯田的最大不同:不依賴外部水源,僅僅靠著這座“隱形的水庫”,連同如毛細血管般的簡易水圳,潤澤8萬畝梯田。紫鵲界還流傳一句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p>
雖無明確文字記載,但從紫鵲界周邊出土的實物推斷,梯田初墾年代應為秦漢時期,距今2200多年。先民們在大山中經年累月的探索,既為后人辟出延綿千年的生存之路,也留下了一座人類農耕文明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