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藥殘留高分辨監測技術研發
農藥殘留檢測如何實現電子化、農藥殘留大數據報告如何實現自動化、農藥殘留風險溯源如何實現視頻化,是我國農藥殘留檢測面臨的三大挑戰。筆者團隊圍繞世界常用的?1?200?種農藥化學污染物展開研究,在高分辨質譜技術+互聯網與數據科學、地理信息多元融合技術研發等?3?個方面均取得了原創性突破。
研發以電子標準替代實物標準,實現農藥殘留偵測電子化
采用氣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GC-Q-TOF/MS)或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LC-Q-TOF/MS)研究開發了世界常用?1?200?多種農藥的一級精確質量數據庫和二級碎片離子的譜圖庫。在此基礎上,為世界常用?1?200?多種農藥的每一種都建立了一個自身獨有的電子身份證(電子識別標準),以電子標準取代農藥實物標準作參比的傳統鑒定方法,實現了農藥殘留由靶向檢測向非靶向篩查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高速度(30 min)、高通量(千余種農藥以上)、高精度(0.0001 m/z)、高可靠性(10?個確證點以上)、高度信息化、自動化和電子化。由于徹底解決靶向檢測技術的弊端,分析速度和方法效能是傳統方法和靶向檢測技術不可想象的。其檢測能力居國際領先地位,遠遠超過了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實力,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同時,檢測的水果蔬菜種類覆蓋范圍達到?18?類?150?多種,其中?85%?屬于國家?MRLs?標準(GB 2763-2016)列明品種,緊扣國家標準反映市場真實情況。同時,節省了資源,減少了污染,完全達到了綠色發展、環境友好和清潔高效的要求。
研發高分辨質譜+互聯網+數據科學三元融合技術,實現了農藥殘留檢測報告生成自動化
鑒于非靶標農藥殘留偵測技術的高度數字化、信息化和電子化,產生了海量分析數據,向傳統數據統計分析方法提出了挑戰,急需建立新的大數據的采集、傳送、統計和智能分析系統。圍繞食品農藥殘留檢測數據分析中目前難以解決的數據維度多、數據關系復雜、分析要求高等難題,在深入分析農藥殘留檢測數據特征和分析需求的基礎上,解決了“多國?MRLs?標準-農產品分類-千余種農藥特性”的關聯存儲與查詢關鍵技術;提出了面向農藥殘留檢測數據的多維度交叉分析方法、農藥殘留污染綜合評價與預警模型;建立了多國?MRLs?標準等四大基礎數據庫,實現了農藥殘留基礎數據的關聯存取與調用,為農藥殘留偵測結果的判定提供了標準依據。
自主研發了農藥殘留數據采集系統,構建了農藥殘留偵測結果數據庫。提出的“數據獲取-信息補充-衍生物合并-禁藥處理-污染等級判定”的數據融合與處理模型,實現了對農藥多殘留檢測結果數據進行快速在線采集、融合,以及參照多國?MRLs?的精準判定,實現了農藥殘留偵測結果數據庫的動態添加與實時更新,為國家食品安全決策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持。
自主研發了農藥殘留海量數據智能分析系統,提出了面向海量農殘檢測數據的多維度交叉分析方法、農藥殘留污染綜合評價與預警模型,實現了從農產品、農藥、地域、多國?MRLs?等多維度進行的?18?項農藥殘留指標的自動統計和?5?項報表的自動生成,以及根據統計結果的綜合評價和預警信息的自動生成,最終實現“一鍵下載”。一本圖文并茂的農藥殘留偵測報告可在?30?分鐘內自動生成,大大提高了偵測報告的精準度,其制作效率是傳統分析方法無可比擬的,這為農藥殘留數據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
研發高分辨質譜+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GIS)三元融合技術,實現了農藥殘留風險溯源視頻化
將農藥殘留數據與地理數據相關聯,完成了農藥殘留數據驅動方式下中國地圖的新應用,其研發的核心技術包括:從多空間分辨率,全國-省級-地市級多尺度表達農作物農藥殘留特征;按照不同農產品類型對各類農藥殘留特征進行統計分析與制圖;反映各類農藥殘留在空間上和農作物類型上的分布特征與數量指標;參照中國、歐盟和日本等多國?MRLs?標準,按地區和農產品種類展現農殘超標情況。采用高分辨質譜+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多元技術融合,設計編制了目標農藥、食品名稱、食品產地等多維空間特征的可視化系統,現已形成兩個產品——“31?個省會/直轄市市售水果蔬菜農藥殘留水平地圖集”和“31?個省會/直轄市市售水果蔬菜農藥殘留在線制圖系統”,從而實現農藥殘留檢測、溯源和預警三個關鍵點的“智慧一張圖”管理;為產業自律、政府監管和第三方監督提供了基于空間可視化的科學數據支撐;構建了面向“全國-省-市(區)”多尺度的開放式專題地圖表達框架,既便于現有數據的匯聚,也實現了未來數據的動態添加和實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