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能源結構不合理,燃煤比例過高,是造成霧霾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能源企業轉型發展自然地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那么,能源企業該如何轉型?是不是只有新能源開發利用這一條出路?
依筆者之見,新能源固然是我國優化能源的戰略方向,也是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的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但發展新能源不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全部,也不是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唯一選項。
我國能源戰略,包括能源供給戰略、能源消費戰略、能源技術戰略。而這3個方面,都不是以新能源獨尊,而是追求多元化、清潔化。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在內的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是構成這個多元化戰略的最重要部分。
國家領導人在論述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時明確提出,我國的能源供給革命,是要建立多元供應體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著力發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
顯然,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不是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的全部,因此也不應該成為轉型發展的唯一選項。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支系,因此也應當是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取向。
此外,我國的國情,也決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一個高成本和長期見效的領域。只能是漸進式的分步推進,不可能齊步走,一蹴而就。中央之所以選擇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進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不僅是因為這些地區的霧霾問題突出,更是因為考慮到發達地區對能源成本上升具有一定承受力,對經濟結構轉型有更強的訴求。
由此可見,把能源企業的轉型發展,僅僅限定在新能源開發之上,不切合我國的實際。把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理解為向單一新能源開發轉向,也失之片面。
無論什么企業,轉型是發展過程遲早將面臨的重大抉擇。宏觀經濟與中觀經濟在結構失調了要進行調整,產業由初創、成長、成熟到衰退,企業由初創、擴張、穩定到衰退,產品由導入、成長、成熟到衰退,都是企業必須順應的客觀規律。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面對轉型的要求。
筆者以為,企業轉型發展,包括了3個層次:一是經營結構調整,重在解決“干什么”;二是發展方式調整,重在解決“怎么干”;三是商業模式調整,重在解決“怎么賺”。
例如,重慶能源集團旗下的巨能建設集團,上世紀90年代末由5個煤炭建設工程處組建,十幾年來緊隨全國建筑業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大方向,不斷求變,轉型路徑清晰可見。
從煤礦建設,轉向市政、公路、水利,煤礦建設由過去的占比百分之百,到現在只占一半,是經營結構調整,也即產品結構調整,重在解決“干什么”的問題。
從工程承攬的二包、三包,轉向一包、總承包,從自營轉向自營與聯營并重,是發展方式調整,重在解決“怎么干”的問題。
從企業按圖施工的施工承包商模式,轉向工程總承包商模式(BT、BOT等),利潤水平不斷提高,是商業模式調整,重在解決“怎么賺”的問題。
經驗表明,轉型就是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這種求新求變只要符合宏觀經濟大趨勢、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也契合企業自身發展規律,就能取得預期成效。
總之,在筆者看來,煤炭不是夕陽產業,遠沒到非得讓其他能源取代的時候。新能源為能源企業轉型發展帶來機會,但能源企業的轉型發展不是只能在新能源發展上尋找出路。在煤電占絕對比重而煤炭供應又充足的地區,國有重點煤礦完全可以順應我國能源革命的大勢,在煤炭的清潔生產和利用上做好轉型升級的大文章。? (李北陵 陳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