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季刀苗寨】
大家電壞了也會保留
廢舊電池隨手扔,沒人回收
本報記者 郝迎燦
從貴州省凱里市向東南,溯巴拉河而上,不用半小時車程,便到了季刀苗寨。100多戶苗族人家沿河而居,吊腳樓從河畔層層繞至山腰,錯落有致。巷道細長幽深,水泥路潔凈可尋肌理,不見一片紙屑和塑料袋。
寨子里來了收廢品的商販,幾個村民把家中積攢的空酒瓶和廢紙箱提將出來,過秤論價,雖只幾塊十幾塊錢,但也省卻幾許醬醋油鹽的花費。看看這商販一上午的成果,大抵是些酒瓶、廢紙、廢金屬,并沒電視、收音機等廢舊電子產品在內。
凱里市環保局局長王應忠說,二手家電回收的生意在這里并不好做,村民生活并不寬裕,家用電器又都是耐用品,不出毛病一般不會更換。“廢棄電子產品大部分仍被村民留在家里當做資產,另外的處理方式就是二手商販回收和商場以舊換新的活動。”
“廢舊電子產品由于村民不舍得丟棄,所以在凱里這樣的西部農村所造成的污染并不嚴重。”王應忠同時表示,應更注重廢舊電池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農村路燈少,家家使用手電筒,還有一些電子產品也用到電池,一般是用完隨手就丟了,沒有一個成熟的回收處理體系。”
王應忠表示,依靠現有的能力,還很難對電子垃圾隨意丟棄現象進行監管。“主要是力量達不到,全市監測大隊只有13個人,全市環保系統全部加起來也只49個人,整個部門滿負荷運行,投入跟不上,很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王應忠說,“農村環保的歷史欠賬太多,沒有形成強制性監管體系,亟須國家出臺一套相關的頂層設計。國家的法律法規也缺少對農村電子垃圾的監管內容,從中央到省州(黔東南州)市(凱里市),下發的文件中從未要求對電子垃圾進行監管,至少我沒看到過。”
“就拿危險廢物收集中心來說,全省只有兩家,凱里正在籌建第三家。但籌建起來以后運行效果怎么樣還是個未知數,收集來的廢物是拆解還是提煉加工,這些都需要設備資金的投入,一座標準的收集中心投資大概在1億元以上。”王應忠說。
對于廢棄電子產品的集中回收,王應忠認為農村垃圾分類、鄉鎮一級設立回收點是可行的辦法,“還要有一個激勵機制,比如村民把幾節廢舊電池送到回收點去,可以領到幾毛錢,或者發動學生帶來學校統一回收,這對小孩子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