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兩湖一庫治理支流工作人員:紅楓湖和百花湖這個支流是最嚴重的污染。現在湖的水質達標了,現在主要是上面這塊。這個支流主要是化工廠排放,它存在亂排亂放,所以對湖水影響很嚴重。
事實上,對于清鎮市青龍村一帶的污染,當地也早已了解。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2005年出具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清鎮地區受汞污染的土壤有117.4公頃,土壤中含汞量在4.71-723毫克/公斤之間,報告提出,含汞量在200毫克/公斤以上的土壤有66公頃必須緊急處理。廠區周邊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汞污染,湖區庫區的水含汞量達76.9%,大米含汞量在0.03-0.13毫克/公斤范圍,還含一定的甲基汞,也就是水銀的有機形態,均超過國家食品標準。那么這些重金屬汞嚴重超標的土壤出產的農產品(8.40, 0.27, 3.32%)又去向哪里呢。記者注意到,有一些村民正在河邊用工廠廢水洗菜,眼下這里的村民大面積種的是油菜,而油菜又是汞的高富集作物。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阿姨,這菜是您吃的還是賣的?
貴州清鎮青龍村村民甲:賣呀。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拿到哪兒去賣?
貴州清鎮青龍村村民甲:街上。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像這種蔥您自己吃嗎?
貴州清鎮青龍村村民甲:也可以吃嘛,賣也賣吃也吃。
根據貴州省環科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此地土壤中的甲基汞含量為30μg(讀微克)每公斤左右,由于甲基汞的毒性特別巨大,又極易被人體吸收,相關部門多次提醒這里的村民避免食用這些地里的蔬菜、谷物等,但對很多村民來說,這些土地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
貴州清鎮青龍村村民周慶軍:那些種蔥、大白菜、蘿卜、青菜啊這些,還不是照樣挑去街上賣,賣給街上人吃,哪個知道你是哪里種的。
鎮里的居民告訴記者,除了本地人之外,外面的人并不太知道這里的污染,他們還可以將青菜當成有機蔬菜,賣個好價錢。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的調研還指出,汞礦區和化工廠周邊,由于汞的遷移,汞對環境不僅造成污染,并且還會進入食物鏈,而汞一旦進入食物鏈,就會造成動物神經系統的損傷,給動物及人類帶來極大危害。這里的村民對這一點已經有了深深的體會。
周慶軍:鴨子一得病,才一年就把沒死的賣了嘛,賣給街上人吃,我們經常喂牛,最多三年就死了。
看著那些被污染的水和土地,看著節目中的那一組組的數據,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會輕松。汞,也就是水銀,大家并不陌生,這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汞又是唯一能在生態系統中完善循環的重金屬,可以在水、土、大氣、生物圈中遷移和轉化,毒性極強。在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汞礦基地——貴州銅仁,污染的狀況就更令人憂心。
“中國汞都”留下一片毒土地
這里是有“中國汞都”之稱的貴州萬山礦區,曾是我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汞的儲量及產量居全國第一、亞洲第二、世界第三。60多歲的陳再陽老人一直生活在這里,老人告訴我們,這里開采的歷史有上千年,但在建國以后,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汞礦大規模開采,汞的污染立刻開始顯現。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下塘溪村村民陳再陽:汞污染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通過鑒定檢查去檢查來的,貴陽環保局的他們都來過。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醫院去檢查過嗎?
陳再陽:檢查過,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汞的,它這上面是個采礦區,吃的水全部都是這個水,農田全部是用這個汞水。
央視財經記者注意到,這是陳再陽和老伴種植的白菜,還沒長好就從白菜心里往外潰爛。陳再陽說,即使這樣,種白菜也是無奈的選擇。前些年當地相關部門就已經檢測到土壤中汞超標嚴重,并建議農民不要再種糧食,可以改種青菜,但是種了幾年青菜之后,青菜中也檢測出汞超標,陳再陽告訴記者,最近這段時間政府工作人員又已經來過兩次了,鼓勵農民改種核桃樹。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為什么能種核桃不能種莊稼?
陳再陽:種莊稼不行了,種莊稼這個土質已經變質了,有毒了,種菜種不了,沒水抗旱,你要種其他植物也沒有。種核桃還不知道,最近就要來,核桃賣得出去賣不出去還不曉得。
走在貴州銅仁的萬山礦區的山路上,隨處可以看到曾經大規模冶煉的痕跡,當地環保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大干快上時為保證全國供應,生產冶煉全是因陋就簡,工藝相對落后,遺留下大量歷史問題。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就是曾經冶煉的地方嗎?這一個爐子以前每天能煉多少汞?
貴州萬山特區環保局工作人員田洪昌:對,這個爐子實際上小,它是在80年代初就撤了的,最主要的時候,冶煉還是在70年代,它的設計能力也就是在一天2、3噸左右。
田洪昌告訴記者,當時的冶煉全是土法上馬,通過一個冶煉爐加熱,在冶煉爐后面有一個專門收集汞的設備,后面再加一個煙囪。據統計,在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中期,這里年產汞量平均為800噸,每年冶煉后的廢渣排放量卻高達47.6萬噸,這還沒有包括開采廢棄的礦石量。冶煉廠的尾氣沿直徑為1米,長400米的爬山煙道,以4600立方米每小時的流量向大氣進行無序排放。一些礦渣和廢渣就隨意堆在山區,為下游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
貴州萬山特區環保局工作人員田洪昌:當時這一塊的污染主要是70年代的時候渣對下游的影響,再一個就是水對下游的影響。因為它的渣是堆在這山坡上,一遇到下大雨,或者大水的時候,它的渣就要往下面沖,就沖到下面的河里面,沖到附近的農田里面,沖到這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