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問: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如何?
答:根據國務院要求,2007年,我委、農業部會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原環保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原國家能源辦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工作組,并于同年12月19日召開了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機制第一次會議,確定了《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機制組成成員名單》,推動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形成了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近年來,各地區、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2010年秸稈綜合利用量約為5億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0.6%,與2008年相比提高了3.6個百分點,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利用途徑不斷拓寬。秸稈由過去僅用作農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飼料,拓展到肥料、飼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等多個領域。秸稈能源化利用發生質的飛躍,從農戶低效燃燒發展到秸稈直燃發電、秸稈沼氣、秸稈固化、秸稈干餾等高效利用。截至2010年底,全國投產和在建的秸稈直燃發電項目170多個,總裝機容量約400萬千瓦,據測算,年可消耗秸稈3300萬噸,其中已投產的裝機容量約為150萬千瓦。工業領域應用發展迅速,秸稈人造板、秸稈木塑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了產業化生產,部分產品已在奧林匹克公園、奧運村、世博會等多項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
(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通過自主創新、引進吸收,多項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取得突破。秸稈沼氣、秸稈固化、秸稈人造板、秸稈木塑等綜合利用技術以及秸稈聯合收獲、粉碎、拾揀打包等機械裝備得到應用推廣;秸稈乙醇高效轉化酶技術研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秸稈直燃發電技術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秸稈清潔制漿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部分造紙工業污水循環利用和達標排放;自主研發的秸稈人造板粘合劑已實現甲醛零排放,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綜合效益顯著提升。通過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地區的秸稈焚燒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同時還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秸稈綜合利用成為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10年,我國秸稈直燃發電消耗秸稈約1800萬噸,為農民增收40多億元,并帶動農民就業和周邊運輸服務業的發展。秸稈機械化還田消化秸稈1.07億噸,有力的改良了土壤結構、促進了糧食穩產高產;養畜消耗秸稈2.18億噸,相當于節約糧食5000萬噸。
雖然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和群眾對秸稈的潛在價值以及就地焚燒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秸稈用之為寶、棄之為害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許多地方下大力氣抓秸稈禁燒,主要精力放在“堵”上,忽視了秸稈綜合利用這條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疏”的渠道。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國家已經出臺了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技術推廣等一系列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但配套措施不健全,難以形成政策合力;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性不高;一些秸稈綜合利用新興產業需要優惠政策扶持。如高效、清潔、應用前景廣泛的戶用秸稈成型燃料專用爐具缺少購置補貼。三是產業化程度較低。秸稈分布散、密度低、季節性強,收集儲運成本較高,專業的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服務市場難以形成,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同時,秸稈綜合利用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加工轉化能力不高,難以推動秸稈大規模綜合利用的發展。四是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系統性研究不足,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尚未突破。如秸稈便捷處理設施配套不足,缺乏適應小地塊、便于操作的還田、打捆機具;秸稈固化與炭化生產設備耗能高、關鍵部件壽命短;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小型化、實用化技術缺乏,技術集成不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