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生態紅線體現強制性國家意志
對于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具有重大意義
今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國家編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對各類主體功能區分別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和環境政策。這是首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提出了“生態紅線”的概念,這對于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紅線的第一次實際應用是2004年的《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4~2020)》,其中采用的紅線調控概念被廣東省人大批準并實施。可以說,這是生態紅線調控概念的一次成功實踐。在去年完成的《環渤海地區沿海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劃定的生態紅線區占整個區域面積的20%。這里的生態紅線區是針對產業區的發展,為保證產業和生態環境的共同安全而必須加以嚴格管理和維護的區域,嚴禁不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定位的建設開發活動在生態紅線區內開展。
也就是說,生態紅線區是產業發展的禁止區,這是一切項目開發不能越過的底線。其最大意義就在于止步,最大的作用就是警示,以遏制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的趨勢。因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下,如果不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生態系統面臨的嚴峻局勢很難扭轉。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往往難以恢復原狀。
“生態紅線”是一個信號,體現了國家以強制性手段強化生態保護的政策導向。這將對生態保護十分有利。
探索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要體現“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原則
今年3月,財政部下發安徽省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資金5000萬元,將新安江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由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牽頭制定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實施將為中國跨省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態共建共享保護機制探索新路。
《方案》以保護和改善新安江水質為目標,以跨省界斷面水質考核為依據,建立了每年5億元的水環境補償資金,確定了上下游資金補償辦法。若安徽提供水質優于基本標準,由浙江對安徽給予補償;劣于基本標準,由安徽對浙江給予補償;達到基本標準,雙方都不補償。
新安江的補償資金專項用于新安江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方面。但生態補償不應僅僅對流域污染治理成本進行補償,也要對因保護生態環境而喪失的發展機會成本進行補償,才能體現出“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補償。
此外,目前生態補償大都是通過國家劃撥專項生態補償資金進行扶持,今后應更多地從市場經濟角度來推動,才能建立起促進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機制。
旱澇急轉是對人類的懲罰?
要做到未雨綢繆,建立災害預警與防治機制
今年4月~5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94.5%地區先后遭受干旱,鄂、湘、贛、皖、蘇5省329萬人飲水困難;6月3日以后,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較強降水,贛、湘、黔、浙等地降下大到暴雨,導致旱澇急轉。這次旱澇轉換如此快速、劇烈,自上世紀50年代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