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劇處集中多發期 潛在危害升級

2011年10月14日08:4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土壤重金屬污染 菜地土壤 土壤調查 洞庭湖出口 鋅廠 經濟參考報 蔬菜品質 重災區 政績觀 藍煙

中國多地現“癌癥村” “土地污染帶”疾病防控困難

從頻頻發生的“血鉛事件”到震驚全國的“鎘米風波”,我國重金屬污染警鐘頻頻敲響。

記者在湖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調研時了解到,我國重金屬污染正由大氣、水體向土壤污染轉移,土壤重金屬污染已進入一個“集中多發期”,對居民身體健康和農產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劇

近年來,血鉛超標、尿鎘超標等時有報道,重金屬污染出現了工業向農業轉移、城區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上游向下游轉移,從水土污染到食品鏈轉移,由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進入突發性、連鎖性、區域性的爆發階段。

葫蘆島市是遼寧省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位于市區東南的葫蘆島鋅廠則是全市重金屬污染“重災區”。離鋅廠尚有數公里的地方,一股難聞的刺鼻氣味撲面而來。

與鋅廠毗鄰的馬仗房東街道辦事處集貿社區主任霍春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鋅廠建于1937年,多年來鋅廠重金屬排放使周邊空氣、土壤均受到了嚴重污染。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鋅廠排放的硫酸煙。”霍春華說,雖然與高峰相比現在鋅廠排放的硫酸煙少多了,但一到排煙時,社區里彌漫著陣陣“藍煙”還是讓人喘不上氣來。到了下雨天,社區里幾乎看不清路。

更令人擔心的是,重金屬污染已開始由空氣、水體污染向土壤污染轉移。

遼寧省九三學社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遼寧土壤污染區主要分布在沈陽、錦州、葫蘆島城市等重工業城市和柴河鉛礦等金屬礦山周圍,圍繞重工業城市和金屬礦山為中心,以排放污水的河流為紐帶,形成成片的土壤污染區。其中,由工業生產、冶煉業形成的沈陽和錦州-葫蘆島污染區面積較大,均超過1000平方公里,以鎘、汞、鉛、鋅等重金屬元素污染為主,污染強度較大。

上述報告指出,近年來,由于沈陽市冶煉廠關閉和工業企業搬遷,污染壓力有所減輕,而葫蘆島地區由于礦業和金屬冶煉業發達,環境壓力非常嚴峻。

與葫蘆島地區面臨同樣壓力的,還有湖南的長、株、潭地區。

據國土資源部與湖南省合作進行的一項為期6年地球生態化學調查顯示,從湘江株洲朱亭段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磯,出現了一條長250公里、面積約2058平方公里的巨大土壤重金屬元素異常帶,區域內的稻谷、蔬菜,水體中的蘆葦、蚌均出現了以鎘為主的重金屬元素超標。

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基礎科研部主任張建新認為,從歷史趨勢來看,土壤重金屬污染呈現出加劇的態勢。

據透露,與上世紀80年代區域化探獲取的資料相比,如今長株潭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面積增加了7個百分點。而如果按照,中科院亞熱帶所的抽樣調查數據,湖南土壤重金屬污染面積已達71.5萬公頃。

重金屬污染潛在危害“升級”

近年來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劇成因,既有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更有人為因素的推波助瀾。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童潛明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按照我國現行標準,“湖南糧倉”洞庭湖區稻米及蔬菜有相當數量已超標。

據2005年對洞庭湖區常德、臨澧、益陽、南縣、寧鄉、汨羅等6個工作區采取的早、晚稻米分析,童潛明發現,晚稻米鎘含量平均有0 .23至0.26M G /K G,公開發表的數據晚稻鎘含量超標達41.67%,蔬菜近乎全部超標。

遼寧省遼河流域農業地質調查數據也顯示土壤重金屬污染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檢測的3984項重金屬元素中,總計超標305項,超標率達到7.66%。大宗農作物中的鎘鉻等元素超標問題比較顯著,尤其是沈撫灌區、柳壕灌區和新城子灌區等,由于常年利用城市污水灌溉農田,土地污染和糧食超標問題比較突出。

其中,蔬菜超標區域主要集中在沈陽、錦州等重工業城市周邊,例如沈陽細河蔬菜基地土地和地下水嚴重污染,農業生態環境惡劣,蔬菜品質低下。

分析土地污染的原因,有毒有害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是由于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物和施肥等因素帶入。三條途徑對比,由肥料帶入土壤的重金屬是最少的,各地區差異性不大,大氣干濕沉降和灌溉水因素帶入的重金屬量相差較大。尤其是工業城市和冶煉企業周邊,由大氣干濕沉降和灌溉水因素帶入土壤中重金屬量可以達到施肥帶入量的幾十至幾百倍。

童潛明認為,根據現有調查數據,已表明我國部分地區土壤和種出來的農作物已有普遍的鎘等重金屬污染,只是尚未達到使人致病的程度。

不過,童潛明指出,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如果稍有放松,若干年后土壤重金屬污染積累進一步加劇,一旦重金屬含量達到致病程度,情況就將不可收拾。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