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專家解讀《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2011年06月08日14:03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活性磷酸鹽 十一五 海洋環境監測 生態服務功能 海洋油氣開發 浮標站 海洋傾倒區 生態系統健康 微生物濃度 水力聯系


  三、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開發監管取得成效

  ———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持續穩定,赤潮是增養殖區主要環境風險。2010年,所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與2009年相比基本穩定,為增養殖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環境條件。部分增養殖區海水中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含量過高,海水富營養化程度較重,導致這些增養殖區及毗鄰海域多次發生赤潮,因此個別時段不能滿足增養殖活動要求。另外,有個別增養殖區沉積物中鉻、銅和糞大腸菌群等的含量過高,可能對底播增養殖活動等產生影響。陸源排污和高密度、投餌性增養殖活動是造成海水增養殖區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海水浴場和度假區“體檢”結果總體良好,公眾應避免雨后游泳。2010年,全國重點監測的23個海水浴場和16個濱海旅游度假區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與2009年相比,因夏季多雨,海水浴場和度假區的水質狀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影響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度假區水質狀況的主要污染物是水體中的致病微生物。在人為活動密集的區域,受降雨對陸地沖刷的影響,近岸海水中的微生物濃度可能在雨后短時間內上升到較高水平。因此,公眾應避免降雨后立即到海水浴場游泳。此外,近年來,溢油、綠潮、赤潮、水母暴發等生態災害對浴場和度假區使用也造成一定影響。公眾應加強防范意識,注意浴場入口處的警示標識,或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查詢相關監測預報信息,以降低對健康和安全的影響。

  ———海洋保護區環境狀況基本良好,海洋保護區建設初顯成效。2010年,對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的11處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和16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開展了水質、沉積物質量、主要保護對象或保護目標等監測。結果顯示,實施監測的國家級海洋保護區基本滿足功能區環境要求。“十一五”期間,在大力建設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同時,國家海洋局積極推進海洋特別保護區的選劃建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分別增加了4處和15處。現已初步形成了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相結合的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濕地、海島、海灣、入海河口和重要漁業水域等典型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基本得到有效保護。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工作面臨的壓力將不斷加大,海洋保護區管護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認真履行海洋傾倒區監管職責,傾倒區環境狀況良好。隨著沿海港口經濟迅速發展,廢棄物的數量迅猛增長,海洋傾倒作為廢棄物處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保障經濟發展、節約土地資源和保護大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年均海洋傾倒量超過1.5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為防止海洋傾倒對海上通航以及周圍漁業資源等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通過落實科學選劃傾倒區、優化傾倒區布局、革新傾倒區監視監測與評價技術等各項調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減少了海洋傾倒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保障了“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傾倒區環境狀況的總體穩定,未因傾倒活動增加而產生明顯的負面環境影響和不利社會影響,適宜繼續使用。

  ———海洋油氣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海上油氣開發強度持續加大,海上油氣平臺數量增長近1倍。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生產水、鉆井泥漿和鉆屑等污染物排海,都可能對海洋環境產生危害。為應對石油勘探開發強度增加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不斷加強對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環保執法監察,提高海洋油氣區環境狀況監視監測的時空覆蓋率,并出臺相應的技術規范,控制油氣開發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同時,海洋石油開發企業也積極實施年度污染物減排目標責任制、環保隱患督查掛牌制度,嚴格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著力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在管理部門有力的監管措施下,在企業日益增強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的驅動下,“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油氣區鄰近海域環境狀況持續良好,未受到油氣勘探開發活動的顯著影響。

  四、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大,入海排污口總體排污狀況略有改善,陸源排污仍是影響海洋環境的主要原因

  ———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大,排污口排污狀況有所改善。2010年江河入海徑流量大幅增加,部分地區暴發洪澇災害,面源污染物隨著河流入海,導致河流污染物入海量與2009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10年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污口各主要污染物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的達標率均在70%以上,與2006年相比顯著升高。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量的削減和主要污染物達標率的升高,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國家對點源排放污染物總量減排的成效;但江河入海污染物總量的增大,則表明我國流域非點源污染物排放可能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排污口鄰近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減排對鄰近海域環境改善的效果短期內難以顯現。2010年所監測的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依然較差;同往年相比,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呈現惡化趨勢的排污口數量,要遠遠多于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出現改善跡象的排污口。表明入海排污口長期排污對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的累積影響短期內尚難以恢復,近年來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削減尚不足以全面改善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江河污染物入海等其他污染源也可能對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產生影響。

  ———大氣沉降對海洋污染的貢獻不容忽視。大氣也是重要的入海污染源。2010年,渤海西南部大氣中無機氮含量整體上高于全國其他監測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重金屬和營養鹽的濕沉降通量均明顯高于東北部海域。因此,需重視渤海西南部陸源大氣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此外,位于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口交匯處的嵊山監測站,“十一五”期間大氣中重金屬銅和鉛的含量遠高于“十五”期間的監測結果,可能與最近幾年嵊山周邊海域大規模港口建設及工業發展有一定關系。

  ———塑料廢棄物是我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海洋垃圾在海流和風浪的作用下遠距離遷移,已經成為跨國家和區域的污染問題。我國于2007年啟動了海洋垃圾污染的監測和評估工作,在沿海50個示范區域開展了漂浮物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監測,為評估海洋垃圾密度、分布、類型以及海洋垃圾可能的來源提供了基本數據支撐。多年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近岸海域海灘、海面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種類是塑料類。70%的海灘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于人類海岸活動。尤其是在濱海旅游區,海洋垃圾的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區域。

  五、海洋赤潮和綠潮災害有所減輕,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呈加重趨勢

  ———近年來赤潮發生相對較少,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近10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沿海地區人口的不斷增加,通過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輸入沿岸海域的各類物質和能量不斷增加,加之海水增養殖業自身污染的加劇等,為赤潮的形成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與上個世紀相比,我國不僅赤潮的發生頻率和累計面積呈現明顯升高的態勢,而且赤潮時空分布也不斷擴大,全年各月份和全國近岸海域乃至近海海域均有赤潮發生。2010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69次,累計面積10892平方公里,與近10年赤潮發生情況相比,2010年赤潮相對較少,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針對海洋赤潮災害的特點和規律,必須不斷地加大赤潮災害監測力度,提高赤潮災害預警水平,完善應對赤潮災害的技術措施和管理對策。

  ———南黃海綠潮災害有所減輕,對海洋環境影響仍不容忽視。綠潮與赤潮一樣,與陸源營養物質的輸入,海水富營養化,氣候異常等有關。隨著我國近岸海域環境的變化,綠潮災害也同樣會出現周期性變化趨勢。自2007年以來,我國南黃海每年都發生滸苔綠潮災害。盡管滸苔本身無毒無害,但若在近岸海域和潮間帶大量漂浮堆積,將對海洋環境、生態服務功能以及沿海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嚴重影響。2010年4月下旬至8月下旬,南黃海海域發生滸苔綠潮災害。與2009年相比,滸苔最大分布面積約減少50%,綠潮災害明顯減輕。綠潮發生期間,沿海地區積極開展了應急監測和處理,僅山東省就累計出動打撈船只1157艘次,清理滸苔約6萬噸。

  ———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呈加重趨勢,亟須有效防治。海水入侵是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濱海地區地下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使濱海地區含水層中的淡水和海水之間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導致海水或與海水有水力聯系的高礦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層向陸地方向擴侵的現象。海水入侵可以導致地下水被咸化,使土壤產生輕重不同的鹽漬化。國家海洋局2007年啟動了海水入侵、鹽漬化監測工作,幾年來的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呈加重趨勢。渤海沿岸依然是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的嚴重地區,遼寧盤錦、河北唐山和黃驊、山東濱州和濰坊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距離和土壤鹽漬化范圍一般距岸20公里~30公里左右;近幾年來,南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呈加重趨勢,廣東茂名、揭陽、陽江、湛江,以及廣西北海監測區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圍有所增加。要防治海水入侵,首先要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其次,要加強對地下水的動態監測,在濱海地區建立有效的監測網。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海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