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少中3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奧運會結束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并不存在“改善成果大幅消失”的情況。
美國《華爾街日報》30日援引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成功地將北京市的空氣質量提高了30%,但在奧運會結束后一年,約60%的改善結果消失了。
杜少中援引北京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表示,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各項污染物消減50%以上,“我不知道美方報告中‘30%’的數據評價是怎么得出的”。
他更指出,至于“奧運會結束后一年,約60%的改善成果消失了”的評估,更是有違事實。
北京市環保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奧運會結束后的2009年是北京自1999年以來大氣環境質量“成績”最為優秀的一年,全年實現285個空氣質量達標天,比“奧運年”多出11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監測數值亦創11年最低。
2010年,北京市幾乎提前一個月完成了全年“藍天”目標;2011年1月份北京市空氣質量全部達標,這是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認為,奧運會后,除了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等作為長期措施保留下來外,部分臨時措施都已解除,促成北京奧運會后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根本原因是北京已經堅持了10余年的控制大氣污染措施,以及產業結構調整規劃。
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北京累計有300多家“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停產退出,冶金、電力、化工、建材4大傳統重污染行業的結構調整基本到位。
中國首都最大的國有企業首鋼2011年初遷出京城,這標志著北京徹底告別重工業時代,轉而追求一個國際化都市應有的功能定位。
清潔能源天然氣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煤改電工程進展快速,水泥、磚廠、化工等高污染企業幾乎全部消失在北京市的版圖上。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認為,對于當前的北京,抑制因為北京以及周邊城市經濟發展比如機動車激增等帶來的新的污染源更為重要。
北京市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2011年初開始實施的機動車購買搖號將對機動車尾氣污染起到總量控制的作用。與此同時,針對高污染排放的黃標車淘汰工作也進入尾聲。
杜少中說,2009年、2010年北京市共淘汰黃標車15.6萬輛,占年檢黃標車的85%,每天減少各項污染物315噸,相當于300萬輛現行國四標準車一天的排放量。“這對空氣質量的改善意義重大。”
目前,北京市正在著手研究淘汰“老舊車輛”的實施辦法。
《華爾街日報》還提及美國駐華大使館每小時公布一次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良好”的時候并不多。
對此,朱彤教授做出了解釋:美國駐華大使館主要監測PM2.5,北京環保部門主要監測PM10(直徑小于10微米的懸浮粒子),這首先是不同的觀測對象,甚至構成成分也不同。
“可以理解為,前者的監測范圍是更小的顆粒物,環保部門的監測范圍是更多的顆粒物。”朱彤說,北京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是綜合全市27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數據24小時的平均值,如果拿來和美國使館一個監測點位的小時最高值比較,從而對一個區域的空氣質量做出評價是沒有意義且不科學的。
“事實上,如果都綜合同一區域單一站點24小時的數據進行比較,兩種監測結果應該會比較接近。”朱彤說。
據了解,目前,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還未開展對PM2.5的監測,大多通行對PM10進行監測。
郝吉明認為,北京奧運會留給人們最重要的遺產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它正引領北京更切實地走向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教中心從2005年開始連續5年委托第三方對北京市民進行的公眾環境意識調查顯示,超八成北京市民認為“綠色奧運”的籌辦和舉辦提高了自己的環境意識。
主持這項調查工作的環保人士張寶森表示,北京市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正在形成,“更多人會采取行動來抵制破壞環境的行為”。
張寶森說,調查發現,當碰到有人在公共場所做出破壞環境的行為時,近九成市民認為自己的環境利益受到了侵害。
順手關水龍頭、隨手關燈、綠色出行、一水多用、自帶購物袋和使用節能電器、參與環保活動等,已經成為北京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記者張淼淼 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