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文化廣場滿眼綠草如茵,令人心曠神怡。 圖片來源:長春市環境保護局
長春市兒童公園藍天與白雪相映。圖片來源:長春市環境保護局
吉林省長春市環境監測部門近日發布數據:2009年,長春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級總天數達到340天,占全年的93%。而之前的2008年,長春更是歷經18年努力獲得了“國家衛生城”的稱號。
長春老一點的市民都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長春的空氣質量還是糟得很。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李,提起從前分外感慨:“冬天采暖期,一大早就烏煙瘴氣的,城市上空像罩著個大鍋蓋。出門得戴口罩、戴風鏡,一大早要是出去轉半小時,回來時口罩一準兒是黑的,連下到地上的雪不到一天也變黑了。”
十多年的變化如此之大,原因何在?“與其他城市相比,我們的優勢就在綠化和生態建設。”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說。除“黑”、造“綠”、實施“藍天工程”,促進生態系統良性運轉……正是這些年長春市委、市政府對城市明晰的環境功能定位與強力推動,讓這座城市漸次融入了厚重的藍天底色。
除去城市呼吸的沉重“黑”色
今年是長春幾十年不遇的冷冬,進入1月份以來,氣溫常在攝氏零下30多度徘徊,城市供熱壓力很大。
行走在長春市東朝陽路的大街上,空氣寒冷清冽,天空很藍。隨便找幾位年長的市民攀談幾句,都說:過去要遇到這個天,大小鍋爐齊上,可得是“大尾巴灰”漫天飛了!
在環保部門工作多年的韓大姐拿來了當年的《長春日報》為證:在1997年12月19日和12月21日連續兩天的衛星航拍照片上,東朝陽區域“消失了”,有的只是一片煙塵。
當年,長春市環保局組織專家對城市空氣污染狀況源作了分析,其中煤煙型污染占到了56.7%。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李洪峰對此記憶猶新:“因為當時空氣質量極為不好,市里成立了‘400微克辦公室’,要求每立方米排放煙塵量達到400微克,這是三級的空氣質量標準,也是我們那時努力的目標。”
長春市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漫長,采暖期從10月下旬開始到第二年4月中旬結束,幾乎長達半年。破解煙塵污染,治理小鍋爐談何容易。2000年,《長春市供熱改造整體規劃》出臺,通過連續3年的冬季打“黑”戰役,終于取得成效。李洪峰說:“鍋爐除塵方式也從旋風除塵,發展到后來多管除塵、濕法除塵、靜電除塵、布袋除塵等,大小顆粒幾乎是一網打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