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8日),環境保護部華北督查中心在北京掛牌成立,這是環保部在最近兩年內成立的以環境執法為主要任務的第六個派出機構。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今天說,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和陸續成立的華南、西南、東北、西北、華東、華北六大環保督查中心等7個部門已經構成了我國的環保國家監察體系。
在中央各部門都被緊縮編制的情況下,環保部的六大督查中心在過去兩年內卻獲得了200多個編制。張力軍今天在解釋中央政府為什么花大力氣搭建國家環保監察平臺時說,過去由于國家監管能力有限,環境保護的國家意志在層層傳遞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衰減,有時甚至出現“鏈條”中斷,建立超脫于地方管轄的區域環保督查機構有助于國家的監管一竿子插到底。
中央的環保意志在地方保護中衰減
環保部的一位官員說,中央環保意志衰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前中央提的要求是“保增長、調結構、利民生”,可是在最近的調研中,環保部門發現個別地方就只剩下“保增長”了,結構調整和民生被甩到一邊。
張力軍說,國家環保意志在個別地方難以落實,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個別地方確實有重經濟、輕環保的態度,為了GDP保護污染;另一方面,環保部雖然是國務院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但對地方卻缺乏有效地監督。
業界對這個問題還有第三種說法:現行體制下,地方環保局長由當地政府任命,這就出現了地方環保局長“立得住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立不住”的現象。一些基層環保工作人員說,他們有三個“不敢查”:開發區不敢查,重點保護企業不敢查,領導不點頭的不敢查。還有的說,領導不批示的不查,媒體不曝光的不查。
針對存在基層環保執法力度弱的問題,環保部從2006年就開始醞釀成立區域督查機構,這樣的機構能代表環保部在地方履行環境監查職能,有權威性和超脫地方利益之外的獨立性,可以在不受地方干預的情況下,督促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履行其環保責任。
除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督查外,區域環保督查機構還被賦予協調跨界污染糾紛的職能。現行的體制下,國家對跨界污染直接監管的能力較弱,地方政府的環保責任也只限于本行政區,一些污染糾紛由于協調處理難度大,長期得不到解決。張力軍說,六大派出機構的設立,將增強國家層面的監管和協調能力,對跨界的環境問題形成上下游定期會商、聯合執法、聯合監測的模式。
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末期要比上一個五年計劃消減10%,是“十一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一些地區已經把這個指標的完成情況和地方官員的烏紗帽掛鉤,所以這個數字會不會被注水已被公眾密切關注。根據環保部的安排,六大區域中心當前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對地方上報的污染減排數字進行核查。張力軍說,六大中心要保證對減排數據的核查來不得半點松懈和虛假。
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將成監管重點
六大督查中心會把他們的觸角伸向哪里?除了傳統的監管企業外,這類派出機構將更多地著力于對地方政府和地方環保部門督查。
環保部門掌握的事實是,當前我國一些地方的環境容量已經嚴重差負荷,但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還在出臺土政策阻礙環境保護。比如說,一些地方設立企業清凈日,一段時期內環保部門不得對企業進行檢查,還有一些地方對污染企業實行掛牌保護,沒有市長的條子,任何人不得對企業進行檢查。
張力軍說,環保部的派出機構就是要對地方政府庇護污染企業的行為進行督查。另外,還要督查地方政府有沒有兌現自己向中央保證的環保承諾。
盡管都是吃環保這碗飯,但環保督查中心被賦予監督地方環保部門的責任。據介紹,華北督查中心在揭牌之前已經開始運作,最近他們對轄區內的6個省區市的200多家污染企業進行了摸底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或多或少都有各類違法問題。該中心主任熊躍輝說,屢禁不止的企業違法現象其實折射出的是,部分地方環保部門在環境執法中依然存在不足,致使部分企業有恃無恐地違法排污。
張力軍說,正是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就更需要一支相對獨立的隊伍對地方環保部門的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進行督查,對環境監管中的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進行督查。 (記者 劉世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