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腹地沅江萬子湖畔,70歲的老漁民毛克群指著腳下清清的湖水對記者說:“醬油水終于變清了!”(5月28日攝)。 近幾年,洞庭湖造紙污染為害日甚,不僅危及湖區養殖業,更使不少縣市出現了“守著水窩子沒水喝”的怪相。
半年前開始的一場環保風暴,終于讓洞庭湖水質出現了轉機:隨著沿湖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到位,洞庭湖水質由局部五類和劣五類轉至地表水三類標準。新華社記者 龍弘濤攝
新華網長沙6月13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譚劍 丁文杰)6月上旬,洞庭湖腹地沅江萬子湖畔。70歲的老漁民毛克群指著腳下清清的湖水對記者說:“醬油水終于變清了!”
近幾年,洞庭湖造紙污染為害日甚,不僅危及湖區養殖業,更使不少縣市出現了“守著水窩子沒水喝”的怪相。
半年前開始的一場環保風暴,終于讓洞庭湖水質出現了轉機:隨著沿湖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到位,洞庭湖水質由局部五類和劣五類轉至地表水三類標準。
正在修建中的沅江市金太陽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堿回收設施(5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龍弘濤攝
污水治理困難重重,首長負責才能見效
洞庭湖區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可是,2000年至2005年,洞庭湖造紙企業由40多家猛增至236家,除泰格林紙下屬兩家企業外,竟沒有一家能夠達標排放。
“小造紙”污染讓湖南省痛下決心,決定在2007年3月31日前對湖區未能達標排放的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
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難度可想而知。一開始,就連湖南省環保局局長蔣益民也覺得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告訴記者,前些年湖南省對洞庭湖造紙企業實施過兩次關停,“結果沒有一次真正關下來,污染愈演愈烈。”
據了解,列入關停范圍的234家造紙企業涉及湖區益陽、常德、岳陽三個地市的十多個縣,與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甚至是地方財政的主要支柱。
關停了的沅江市金太陽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龍弘濤攝
為了保護“稅源”,當地政府對污染企業關停往往持抵觸態度,環保部門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
破解這一難題,首長負責制是關鍵。湖南省政府的第一個動作是,與沿湖岳陽、益陽、常德三市市長簽訂責任狀,把他們列為關停行動“第一責任人”。
為了加強問責,省委書記張春賢帶隊到湖區關停企業調研,分別找各市黨委書記、市長談話。蔣益民說,主要領導主抓污水治理,所以關停“小造紙”的進展比較順利。
省環保局要求關停企業必須做到“設備拆除、蒸球落地、生產停電、銀行停貸”,而一些縣市不僅全部做到,甚至派出“督查專員”對關停企業實施“一對一”的全天候監控。
從省委、省政府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如此重視污水治理,相關單位和企業領導自然不敢怠慢。
2007年2月,岳陽市豐隆紙業公司在關停期間頂風開工生產并偷排污水。省市紀檢監察部門在查實情況后迅速對監管不力的湘陰縣政府主要領導給予處分,先后處理了縣長、主管副縣長、環保局長、電力局長等6名干部,在全省引起強烈反響。
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湖南省人大環境和資源委員會副主任、資深環保專家傅玉輝認為,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環境污染加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強烈沖動。洞庭湖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但工業資源相對匱乏。于是“投資少、見效快”的小造紙成了“不錯”的選擇。
以常德市西洞庭湖行政區為例,造紙業帶來的稅收占全區財政收入的48%,是區財政名副其實的“錢袋子”。1996年國家關停“十五小”企業時,區里領導曾對前來檢查的傅玉輝坦言區里不會“真關”,真要關了造紙廠,“區里的財政怎么辦?干部職工的吃飯問題怎么解決?”這位負責人振振有辭地說。
湖南省環境監察總隊隊長謝立認為,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背后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改變地方官員特別是主要領導的發展觀、政績觀才是治本之策。
謝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湖區234家未達標排放的造紙企業,2006年稅收加起來才1.9億元,稅收貢獻尚不及泰格林紙一家,但排放的廢水卻占湖南省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5%以上。“洞庭湖不僅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更是長江之腎,全球最重要的濕地之一。這樣的增長無疑是吃祖宗飯,斷子孫糧。”
按湖南省制訂的洞庭湖造紙企業結構調整方案,5萬噸以下的化學制漿企業和1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企業全部淘汰;5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和10萬噸以下的化學制漿企業也不再審批;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整治后必須上堿回收裝置,并經環保部門驗收達標排放后才允許恢復生產。
據謝立介紹,按目前國內造紙企業工藝水平,只有在生產規模10萬噸以上的企業才有可能運行堿回收裝置并產生效益。“這樣不僅保證了洞庭湖環境質量,從長遠看對地方經濟發展也更有益。”
妥善安置關停企業,解決各種遺留問題
污染整治牽一發動全身,其中涉及企業損失、地方稅收損失、下崗職工安置等,而這些因素如不妥善解決,不僅會影響關停進展,造成污染反彈,更有可能觸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確保企業關停的順利進行,不僅是洞庭湖污水治理的前提,也是政府的責任。”主持造紙企業關停的湖南省副省長徐憲平反復強調說。湖區造紙企業從業人員有3萬多人,其中除當地農民外,還有1000多名原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受企業關停的影響,湖區一些市縣出現了暫時的財政困難,湖區蘆葦“賣難”問題也隨之出現。
為了做到“關得了,穩得住”,這個省出臺了一系列配套和保障措施。在關停之初,省勞動廳、民政廳、財政廳等部門決定,所有列入淘汰范圍的造紙企業職工納入財政低保范圍;由于企業關停造成暫時財政運轉困難的市縣,省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目前,省財政已拿出資金5000萬元,專門用于職工低保和轉移支付。此外,由于蘆葦“賣難”牽涉到15萬從業人員利益,在省政府協調下,湖區12個國有蘆葦企業與泰格林紙等大型造紙企業已達成收購協議,企業按不低于年初協議價敞開收購積壓的蘆葦。
徐憲平表示,洞庭湖污染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而造成的,如今為實現穩妥關停付出必要的成本,這本身就是政府職責的應有之意。
此次關停壓力最大的沅江市副市長肖亮頗有感觸地說,洞庭湖造紙污染整治已由當初的“企業不服氣、地方有阻力、干部有怨氣”變成了現在的“企業想通了,職工理解了,干部認同了”。對于洞庭湖環境治理的未來,肖亮顯得有信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