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專家:國企壟斷已成為當前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其嚴重性和緊迫性甚至超過了融資難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浙江、福建、廣東、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調查時發現,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國內實體經濟領域出現國富民窮、國進民退、國強民弱現象,并有加劇之勢,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苦樂不均”狀況發人深思,令人擔憂。相關人士認為,國企壟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和市場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其嚴重性和緊迫性甚至超過了融資難等其它問題。
國企“資源溢出”加劇民企“市場擠出”
目前在交通、電信、能源、金融等行業,存在比較嚴重的國企壟斷問題,民營資本介入很少。2009年以來,在以上這些投資領域中,“國進民退”的現象均比較突出。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省區調查中發現,由于目前國有企業在政策、信貸、投資來源、項目審批、企業規模、政治影響力等方面享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呈現“資源溢出效應”,經營領域也拓展得很寬,而民營經濟主要靠自身力量贏得發展機會,即便沒有正面的打壓,當前在發展上也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在部分領域遭遇“市場擠出效應”。
2009年7月6日,中糧集團聯合厚樸投資管理公司斥資61.16億港元,收購了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3%的股權,隨之成為蒙牛集團最大的股東。收購股權之初,中糧集團只在蒙牛集團董事會中占3個非執行董事名額,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任蒙牛集團董事會副主席,并承諾不參與蒙牛集團具體的日常經營管理、不改變現有經營團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改變目前發展戰略方向。
但是2011年6月11日,寧高寧接替牛根生,擔任蒙牛集團的董事會主席,成為這一乳制品龍頭企業的掌門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除了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生存和發展外,在出讓股權之前蒙牛集團已經有與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合作的形勢需要。因為在國內排在前列的伊利、光明、三元等大型乳制品企業中,當時除了蒙牛集團外,其他都有國資背景。隨著中糧集團的介入,國內幾大乳品龍頭中已經沒有了純粹的民營企業。
對于實業經濟領域的“國進民退”問題,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周冠鑫列舉了該省一些事實予以說明:在石油分銷領域,以前浙江一些民營的小加油站、小分銷企業數量比較多,現在多數已被收購,或者因為提高門檻等因素退出了;在煤炭等礦產資源領域,以山西煤炭整合為例,大批民資被迫退出了;在鋼鐵領域,本世紀初期出現過民企大規模進入,現在幾乎都折返;在商品房市場領域,原本是民資的天下,由于利潤較高,國企開始大規模“攻城略地”,并因此出現很多“地王”,推高了房價。
廣東省工商聯黨組書記楊浩明說,國企壟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其嚴重性和緊迫性超過了常說的融資難問題。他說,在交通行業,民資和外資已經加盟高速公路建設了,但鐵路還是一家獨大;在通信行業,有電信、移動、聯通3家企業,但這3家企業都是國有的;在能源行業,電廠、水電站有外資和民資參與,但供電系統只有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金融領域對外資開放了,但對民營資本的開放非常有限。2009年以來,在以上這些投資領域中,“國進民退”的現象均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