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7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達芬奇家居情況介紹會上,該公司總經理潘莊秀華(前右)為其情緒失控向媒體鞠躬致歉。
“世界第二大”呼喚更多自信大氣的自主品牌
就像家長給孩子取的名字,企業的品牌商標也寄托著企業的良好心愿,留存著時代的烙印。比如“張裕”、“寶大祥”、“狗不理”等老字號,充滿了那個年代企業經營者的審美和經營理念。國內企業熱衷于取洋名,是國門打開后的經營環境和大眾消費心理發生巨大變化的產物,“請進來”、“拿過來”,成為許多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共同心愿。取洋名,成為他們追趕世界潮流的一種標簽。
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土”、“洋”的差別逐漸模糊,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取得很大提升,甚至一些跨國企業紛紛本土化,入鄉隨俗,取中文名,強化中國味。
“目前我國GDP已經居于世界第二,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但我國的自主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極不相稱,我國亟須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范志勇說。
靠起洋名字對提升我國品牌的作用肯定是很小的。“在提升自主品牌方面,我們缺的不是制造能力和產品質量,從根本上講缺的是誠信。”范志勇說,“因為品牌本質上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承諾。”
此外,消費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態必須引導和改變。“消費者的心態和企業行為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不能全怪企業。”黃升民說,“國內消費者必須明白,我們消費品的制造能力已經完全可以和國外媲美,因為即使是真正的國外品牌,很多也是在中國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