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7月13日,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潘莊秀華出席情況介紹會。
洋名盛行源于消費者對某些國產商品不信任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認為,起洋名字的風氣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盛行。本土企業之所以愛起洋名字,主要跟國人的消費習慣和觀念有關。“同樣的產品,起了洋名字接受度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這就促使了很多企業通過起洋名字來提升品牌認知度和企業利潤。”黃升民說。
品牌研究專家李光斗認為,對中國產品起洋名字的現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部分是已經比較知名的品牌,通過起洋名字來加快國際化的過程,比如海爾、聯想。海爾、聯想本來是本土品牌,但迫切地需要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使用了Haier、Lenovo這樣的名稱,這樣的名稱在國際上很受認同。現在在國內宣傳的時候,它們也更多地使用洋名字,通過這樣統一的品牌名稱來加強推廣效果。“不可否認,英語是世界主導語言,目前出現了漢語拼音化的趨勢,因此采取中英文相結合的Logo,推廣時甚至以英文名稱為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李光斗說。
另外一部分起中文名的時候看起來就很像洋名字,這樣就有些矯枉過正了。起洋名、“穿西裝”的現象,公眾沒有必要在心理上一概排斥,應當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但部分品牌存在系統性造假的問題,比如原產地造假、產品質量造假的問題,這就是很大的問題了。對這一部分品牌和產品,政府理應加強監管,堅決杜絕。
中國企業之所以喜歡起洋名字,從根本上講,是對某些行業的產品不信任,或者某些產品就是覺得國外的好。而日本的國民心態跟我們恰恰相反,他們對本土品牌非常信任。在日本,很多進口的產品都要想辦法貼上日本的品牌,“甚至連進口的大米都要在本國的農田或者加工廠里走一遍,然后貼上本土的品牌。”李光斗說。
“有些行業我們還是比較有自信的,比如說茶葉,國內企業生產的茶葉就不大可能起個洋名字。”李光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