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1世紀教育研究院日前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將農村撤點并校的現象用一組數據表現了出來。從2000年到2010年,10年間,我國農村的中小學數量銳減一半,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一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這組數據的背后,是大量的小學低年級孩子因為路途遙遠、上學不便等問題入學困難。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國在這十年間如此大規模的對義務教育學校進行布局調整?當這種調整產生出眾多新的突出矛盾與問題時,未來我們將尋求怎樣的解決思路與辦法?就此,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在接受中央臺記者專訪時給予回應。
來自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報告數據的確驚心動魄,楊東平院長還毫不客氣地評價說:有些地方的盲目作為,會使一部分孩子沒有或沒能很好地接受義務教育,同時,鄉村文明進一步凋敝,城鄉、地區以及學校的差距仍然在拉大。要平衡好教育公平、質量、效益三者的關系,王定華副司長對此也有著清晰的認識,不過當初選擇農村校的布局調整也是順應時代的選擇。他給記者講述了這項政策出臺的大背景,而主要推動因素與新世紀以來農村學生減少、農民群眾期待孩子能"上好學"以及各地的不斷推進有關。
農村的布局調整是在廣泛的經濟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事情,總體上提高了教育質量,提高了教師的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不過,王定華也并不諱言:隨著社會發展變化,這種調整也出現了執行上的一些偏差,以及過快過急導致的一些問題。
王定華:學生上學變遠,交通工具跟不上,路途出現安全的隱患,同時增加了群眾的經濟負擔,還有就是寄宿制學校的條件跟不上,出現了住宿和吃飯的一些問題。
在楊東平的眼中,還有更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大規模的撤點并校,荒了土地,荒了老人,荒了婆姨,荒了孩子。而讓河北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韓清林更為痛心的是,如果農村校繼續撤并,每年可能產生上百萬新文盲。其實,對農村校布局調整這個重要而敏感的課題,從國家層面來講并非無所作為。王定華介紹說:在今年9月初,國辦專門下發了《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正是有針對性地來解決當前的問題,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重新科學制定農村校布局,所有地區眼下都必須暫停撤并教學點。
王定華:教育部根據國辦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對后續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對于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方案要進行重新的審視,各省要在修訂之后上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來審核,審核備案之前,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學校和教學點。
據了解,各地重新制定的專項規劃最后將統一上報到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備案,截止時間到2013年的6月底。
的確,農村并校問題面臨兩難狀況,一方面適齡兒童減少和人員外流導致原來的學校和教學點生源嚴重不足,沒法再繼續辦下去;但另一方面,學校的減少也導致學生上學遠、上學貴、上學難。
如何辦好農村的學校?如何科學制定農村學校的布局規劃?教育部對此有哪些考量?
王定華副司長強調說:農村教學點的變化首先要尊重農村的實際情況,嚴格撤并程序。該設置就設置,該保留就保留,學生的發展需要是最高原則。
王定華:根據學生的人數,群眾的需求,辦學的條件來定,如果由于學生過少,教育質量難以保障,撤并這個學校也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包括要進行論證,要聽取村民的意見,要解決后續可能的問題,如果是多數的村民不同意,這樣的學校就不能撤并。
科學的基礎上,還要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能就近上學,這的確需要政府部門開動腦筋,平衡處理好提高質量和就近上學的關系。
王定華:要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1-3年級的學生原則上都要在村里邊來上學,不搞寄宿制更不搞長途的跋涉,不要把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上學的路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也是盡量的不寄宿,確有寄宿的要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初中的學生選擇寄宿或者是走讀。
另外,王定華還補充說: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在有需要的地方增加公共交通的車輛,增設公交站點、補助學生車貼,還會對一些地方提供校車服務。
王定華:我們對于社會上學校布局調整的議論也是非常關注的,好的意見建議都是充分的研究、充分的吸納,我相信隨著國辦文件在各地的貫徹執行,我們一定會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目前,江蘇、河北、湖北在解決后續問題上,下了不少功夫一些經驗值得借鑒。但是同時,我國各地情況懸殊很大,這也決定了各地的教育工作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一刀切。期待一份科學的規劃方案能夠給農村學生家長一顆定心丸。(記者劉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