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無立法,懲戒力度不夠
各地不斷出臺的“嚴防嚴守”,受到公眾的認可。但謝小慶認為這些還不夠,只是“標”。“對于考試作弊,我們需要標本兼治。”
就在幾天前,錦州某中學高三教師趙麗華以3.5萬元的價格向學生家長推銷隱形耳機及對講機,以便在高考中作弊使用。消息一出,輿論愕然。
如此嚴陣以待的高考,是什么讓作弊行為屢禁不止?
“孩子究竟是為什么而學?是應付考試?還是為了獲得知識?是為了發展生存能力?還是為了形成獨立的人格并成為有尊嚴的人?”謝小慶說,在高考指揮棒的誤導下,一些重要的學習意義迷失了。重復枯燥的應試練習,讓孩子們習慣于接受“正確答案”。對分數和功利的追求,使學生的人格發展幾乎完全被忽視。謝小慶認為,這些才是我國成為作弊大國的“本”。
謝小慶同時指出,我國尚沒有一部《考試法》,“一些具體的違法違紀行為應如何處罰,如有異議如何仲裁,尚缺少法律依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嚴,使一些人在利益的誘惑下有機可乘;評價方式單一,考試承擔了不能承受的重負;對作弊現象打擊不力等等,法制不健全構成了作弊現象頻出的直接原因。”
降低“筆試成績”比重
“天氣預報,時有不準確。對有生命的人進行預測,要比對天氣和地震的預測更困難。”作為考試研究者,謝小慶清楚地知道考試的局限性。他說,任何一個科學合理的考試,必定是“標準的”,以相同的題目按照相同的程序測試所有的考生,按相同的規則給所有考生打分。但是,沒有一個考生是“標準的”,每個考生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生活環境、教育經歷,每個考生都具有能動性和選擇性。以“標準的”考試來考“不標準的”人,這是考試最根本的局限性。
于是,研究考試30年的謝小慶多年來不斷呼吁降低高考筆試在招生決策中的比重。“高考中,絕大部分考生的筆試成績占評價的100%,只有筆試一條路可循。而以美國為例,參加大學或研究生升學考試一般需要三個方面。筆試,平時成績,社會活動、推薦等證據材料各占1/3,這樣對一個考生來說,能形成一個比較合理客觀的評價。”謝小慶說,很多發達國家情況大體如此,如果我國能完善社會信譽系統,降低筆試成績比重,更多地考慮考生的過程性評價,降低總結性評價,這個問題將會得到很好的解決。謝小慶特別強調:“教育部最近實施的‘中小學生成長記錄袋’就很好。”(記者 劉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