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種種問題,最終導致廣商萌生退意。
初衷是提供理性思考空間,結果鮮有深究專業內涵、以興趣決定選擇者
大類招生的問題關鍵出在專業分流環節。原本希望給學生提供理性思考和選擇的機會,卻出現學科兩極分化等弊端,導致改革半途而廢。
“多數按學科大類招生的高校,根據學生前一到兩年的學習成績排名,設定一定比例進行細分的專業分流。這樣會導致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聚集到熱門專業,其他學生分流到冷門專業,長期下來必然導致冷門專業越來越冷,熱門專業越來越熱,使部分學科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與學生人數不相匹配,形成惡性循環。”一所財經類高校的學生處處長介紹,有些財經類高校的熱門院系本科生人數多達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門院系則門庭冷落,加劇了學科間的結構性矛盾。
陳小璇分析,由于專業教師對學生在專業上指導不夠,導致學生在重選專業的過程中,往往容易道聽途說,以師長們的選擇為標準、以就業為導向,對相對優勢專業趨之若鶩。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高校中,暗箱操作讓專業分流可能變為“拼爹”。一些財經院校負責人坦言,按大類招生以后,“每到專業分流,來自各方的干擾很多,讓學校感到壓力特別大。”
廣東一所高校招生就業處處長也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一些學生家長能量很大:學生入學后學習不努力,成績卻照樣很優秀,能夠順利轉入理想的專業。”因此,這位處長從當初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最早支持者”變成現在“最大的反對者。”據介紹,“暗箱操作”曾在廣西某高校引發過激烈矛盾。
高校如此費力,大類招生是否就能起到防止“盲婚啞嫁”的作用了?余曉征說,實踐來看,嘗試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意向時,實際上還是看專業是否熱門,甚至取決于專業的名字是否好聽、時髦。真正深究專業內涵,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來選擇的人,“不是沒有,但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