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虎媽"爭議帶來思考 中美教育的鏡像與鏡鑒(圖)

2011年02月09日15:3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教育思維 教育現象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前期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環境 教育孩子 中美兩國 教育體制

中國教育最主要的長處是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投入和實踐經驗

其實,這樣的中美雙方教育的差異對比,在我們改革開放的30多年歷史中,已經成為我們并不新鮮的經歷,在努力的改革和實驗之中,已經成為我們痛苦卻也是寶貴的經驗,美國教育的先進理念和范式,曾經成為激勵我們學習的榜樣。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教育改革進行了30多年之后,曾經是我們榜樣的美國,卻開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們中國的教育作為他們的榜樣。這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現象,頗值得研究。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當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我們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長板,而讓美國人望其項背。其中最主要的長處,是我們對于基礎教育的重視、投入和實踐經驗。這種基礎教育在中小學和大學本科階段,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體現尤為明顯。在美國,我曾經遇到過不少華人,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國內讀小學,原因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好,他們會對美國的小學教育頗有微詞,不止一位家長對我說那里的小學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時間玩,有一半時間學就不錯了。我們也就會明白,為什么在美國人口中華僑華人只占5%,在著名的常春藤學府里,華裔學生比例竟達20%之多了。

我們的教育得到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和投入,也屬于得天獨厚。在美國,很難想象父母幾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學習。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在孩子步入獨立學習的時候,是需要家長扶著走一走的,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從來都是由大環境即社會、亞環境即學校和小環境即家庭這樣三種環境所構成的。在孩子小學階段,尤其需要這三種環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達到最佳效果。雖然有著功利的色彩,但我們的親子教育卻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家長愿意做出犧牲,愿意付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無疑,這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適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有利于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牢靠的學習基礎,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更有意思,或者說更有意義的是,美國人對于中國教育新的認知,體現了對發展中的中國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發現掌握未來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從來不是單一的,它從屬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便和這個國家與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同步發展。美國人看到我們教育中有他們需要獲取的營養,我們也曾經獲取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與民族的營養。在美國人因一本書而大驚小怪的時候,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長,我們的教育應該和美國的教育互為鏡像、互為鏡鑒,彼此相學、彼此相長。

全面關照與興趣培養

本報駐德國記者 劉華新

先說三個故事。

故事一:筆者的朋友、一對華裔中年夫婦在德國生活已20多年,兩人的大學前期教育均在中國,后期在德國,分獲德國文科和工科博士學位。獨生子在德國出生,去年考上德國頂尖的海德堡大學醫學專業。當時,慕尼黑工大、亞琛大學的通知書都來了,也都是一流大學,但最終孩子選擇了海德堡大學,而且是有名額限制的醫學專業,這在德國應該算是最有前途的新起點。

孩子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的父母告訴我,“中西結合”。與許多德國家長不同,他們對孩子的業余生活“盯得很緊”,包括不亂交朋友,不多看電視,做家庭作業也比一般同學多。當然,最主要的恐怕還是他們從學業上引導得當,畢竟父母一人是文學博士,一人是理科博士,全面引導。他們認為,中國的“填鴨式”、“多作業”教育方式不可取,但不給孩子一定的壓力,純粹歐式“快樂教育”也不行,很可能導致放任。

故事二:筆者的一位中國同學嫁給德國人,他們的大女兒現在上中學。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彈得一手好鋼琴,在學校及地區各級鋼琴比賽中均奪得一等獎。我在這位同學家的日歷上經常看到“家長會”、“鋼琴課”等字樣。她說,孩子的每個方面她都關注著。

故事三:2009年3月,德國南部溫嫩登鎮一所中學發生校園槍擊案,一名17歲的該校畢業生持父親的槍支射殺16人。調查顯示,他有“抑郁一類的健康問題”,作案前一天晚上還玩了兩個小時的網絡殺人游戲。不少專家指出,如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不能在學生出現不正常苗頭(如沉溺于網絡暴力游戲、精神不正常等)的時候就提高警惕,與孩子積極溝通,進行疏導,那么再嚴格的法律也不能阻止孩子可能出現的犯罪傾向。

那么,德國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基本情況如何呢?最近發生的柏林“萊因霍爾德—奧托小學”59歲女教師扎拉青被停職事件或可讓人管中窺豹。這名教師是教德語和數學的,因在教學中粗暴對待學生(主要是謾罵)激起許多家長不滿而被“炒魷魚”。此事引發全德大討論:該用什么樣的辦法施教?扎拉青的初衷似非不良:出于對德國學生閱讀能力和數學能力可能日趨下降的憂慮,選擇“從嚴施教”。但專家分析,這種擔憂并無事實根據。德國教育學家于爾根·奧爾克斯則認為,當代師生關系已有轉型,即從前是老師課上“一言堂”,現在老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陪伴者”,許多年長的老師不適應。他還認為,德國獲獎的學校均十分重視與家長的互動和溝通。由此分析,扎拉青除了教育方法不當外,還顯得過分自負。

不少旅德華人的孩子是中途到德學習。許多學生對筆者說,他們的數理化很快在這里顯出優勢,但在創造性思維方面,德國學生明顯勝出,原因是課堂上不拘一格。筆者旁聽過柏林一所中文學校的講課,當天講課的內容是“景物描寫中比喻修辭的運用”,給學生的練習題是,對著圖片中的桂林鐘乳石作形象的比喻。有的比喻優美,也有學生聯想到形象不佳的東西,但老師一一點評,不以為忤。愛護學生的想象力,這位在柏林洪堡大學就讀的中國教師看來也將其德國教師的真傳用到了中國學生身上。

2009年夏,筆者在德國博登湖林島采訪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對華裔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印象頗深。他說,自己當中學生時就在家里對各種顏色的化學實驗入迷。年逾七旬、拄著拐杖的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為中國學生題詞:“自然界充滿奧秘,等待青年科學家去破解,為此必須保持永遠的好奇心。”這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培養學習、研究的興趣,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重要責任。想象力、創造力,都與此密切相關。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