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規則反復
事實上,中國的博士生問題已經日漸引起嚴重關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主任陳洪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三年前開始,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就著手進行全國博士生的調查,調查結果將集結成書,于今年9月底出版。周光禮的調查選樣千人,集中于兩所學校。而陳洪捷領銜的調查,則是一個全樣本的調查,“所有培養博士的單位全都包括進去了,問卷發了3萬多份。”
據陳洪捷介紹,在國外,有教授頭銜的就可以擔任博士生導師,而中國并非如此。中國的博導需要從教授中遴選出來,遴選責任部門包括教育部的學位辦公室、各地的學位委員會,以及高校里專門的學術委員會。
而在博士生那里,博導則成了“老板”。
周光禮的調查報告稱,有的導師把博士生當做廉價的高級勞動力。60%的學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有些導師100%的橫向課題由學生完成。
坊間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老板’帶的學生越多,收益就越高,導師與研究生之間變成雇傭關系、勞資關系,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只不過,‘勞資’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契約,‘勞’方只有勞動的義務,卻沒有索要報酬的權利。”
而事實上,中國的博導制度又不是純粹意義的上“老板制”。
周光禮的報告指出,中國博士培養制度的矛盾,其實正是“導師制”與“老板制”的沖突。
所謂的導師制(或稱師徒制)源于歐洲,以科研和撰寫論文為主要任務,實行導師個人負責制;而老板制源于美國,強調課程學習、實行嚴格的資格考試,實行導師小組負責制。
“從國際上對博士培養制度的總體研究來看,主流看法認為歐洲的導師制需要改革。師徒制最大的問題是,一個老師就算再有能耐,但個人的知識和視野畢竟有限。而美國倡導的老板制,是一種導師集體負責制,可以兼收各家長處,創新、機會、潛力會大得多,因此美國的模式普遍被看好。”陳洪捷說。
老板制能夠利用市場有效配置大學科研資源。周光禮認為,老板制的形成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研究經費以競爭的方式發放,并在研究經費中把用于研究生培養的費用計算在內,在科研中實現“教育功能”;二是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招收主要由導師掌握的研究經費決定,教師掌握的研究經費越多,招收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也越多。正是通過這樣的市場機制,老板制有利于實現大學人力資源和科研經費的優化配置。
當今,世界上大多數的頂級大學是在美國,即可以證明美國博導制度的優越性。
在中國,博士生培養制度曾經經歷多次的反復——先是模仿日本模式,隨后學習德國模式。20世紀30年代,中國建立了美式博士培養制度。到了20世紀50年代,又開始全面學蘇聯,建立起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高度集權的高等教育體制,實際上又回到了歐洲的導師制。而到了文革期間,這種制度很快又煙消云散了。
改革開放后,中國恢復了導師制。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種體制越來越不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于是,改革的目標又轉向北美的老板制。當下中國的博導制度,正是處在第二個循環當中。
但是,在朝著“老板制”轉向的過程中,中國的博導制又帶有明顯的“師徒制”色彩。“雖然一個博士生上面除了設有導師以外,還有很多由一兩個博導組成的指導小組,但所謂的指導小組只是名義上的,真正操作起來往往還是以一個導師為主。” 陳洪捷說。